27日晚間,比亞迪正式發布了其創始人之一、副總裁楊龍忠的辭職公告。而在其正式辭職的兩個月前,通過大宗交易系統大幅減持了843萬股比亞迪股票,減持市值達到了1.19億元。
此前兩天,里昂證券一份題為「支離破碎」的報告也將比亞迪(002594.SZ/01211.HK)唱空至谷底,大削目標價94%至僅0.41港元。比亞迪港股當天下跌3.67%,收盤為14.7港元。
元老棄去,機構唱衰,比亞迪前景再度迷離。
按照里昂證券的報告,由於手機配件、電池及新能源業務下滑,下調比亞迪今明兩年盈測分別至4300萬元及6500萬元人民幣,預計今年全年盈利倒退97%。自2010年以來,里昂證券一直維持對比亞迪的「沽售」評級,認為比亞迪集團經營狀況大有機會惡化。
對此,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直斥報告「荒謬」,表示若以0.41港元計(公司股數約23億股),比亞迪市值僅約8億至9億港元。而目前比亞迪賬面值已約200億元人民幣,其持股65%的比亞迪電子(00285.HK)市值亦有30億至40億港元。
然而,報告所指並非信口開河。數年裡,比亞迪給外界的感覺也的確如玩過山車一般,隨巴菲特入股被迅速放大的光環漸漸隱去,比亞迪從經營到產品到技術各方面連遭質疑。銷量下滑、經銷商退網、裁員,一次次風波後,深圳「5·26」撞車事故更將比亞迪電動車推向生死關口。
觀察比亞迪的投資策略,幾年前對新能源業務的投資被指盲目,「拖垮了比亞迪」。2008年底,比亞迪在內部正式確定新能源戰略,與陝西省簽署了新能源和汽車產業一攬子合作框架協議,準備未來六年內在陝西累計投資225億元,用於發展500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項目。
該戰略當時即招致內部的異見,公司有職位不低的管理層稱準備馬上撤離比亞迪。對此,比亞迪內部一位中層評說,「他真有先見之明,現在能否救公司就看電動車了。」
可是,深圳「5·26」事件突發又給其一記重擊。雖經專家組鑑定無設計缺陷,但電動車仍不具備成熟完善的工藝設計,電線短路問題一直缺乏完美的解決方案,這是顯然的問題。更有聲音認為,戴姆勒與比亞迪合作,不過是希望在中國進行電動車試驗。
里昂證券報告也指出,中央有關刺激汽車銷售的具體細節久未出臺,同時假設比亞迪電動車失事率10%,公司每年就須為每一千輛銷售汽車負擔約600萬元人民幣的保養費用。
但亦有投資者認為,比亞迪具有垂直整合的成本優勢,且沒有傳統汽車廠家的慣性思維,在汽車電子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創新能力。
由於較早進入電動汽車生產領域,比亞迪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比如,比亞迪K9電動大巴在深圳市已穩定運行一年時間。2012年深圳市政府計畫更換1000輛公交車,將全部用電動大巴來替代。此外,比亞迪布局天津,今年7月與天津公交集團共同組建天津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從事新能源大巴項目,未來預計產能將達到一萬輛。
不過,作為電動汽車廠商,比亞迪並非具有全球領先優勢。其電池技術遠落後於日本和德國,而其汽車工藝甚至比不上國內的其他廠商。
比亞迪一中層人士曾向財新記者透露,無論是電池工業還是汽車工業,比亞迪這些方面的積累不可能超越國內整體水平,而國內整體水平本身就不高。比亞迪在整個技術方面的積累,不過是工藝方面的積累,工藝方面的積累很容易從外部採購獲取。
與此同時,公司的內部管理也問題頻出,在調整薪酬、獎金扣發後,不少員工心生離意,還有個別高層因與王傳福管理理念不同而產生爭執。也許,作為一家擁有十幾萬名員工、二三十個事業部的大型企業,管理才是比亞迪真正令人擔憂的方面。
就外界的負面看法,比亞迪董秘李黔承認,公司過往經歷過困難,但認為最壞情況已過去,公司正改善產品,包括汽車業、電池業及新能源業務,均正向好發展。
比亞迪員工也告訴財新記者,各個事業部已自負盈虧,正在努力加強流程化改造、改善產品質量、消減成本,預計公司下半年情況會好轉。
可是,如今負面信息層層加碼,比亞迪的信心還能維持多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