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漁產需求爆增 魚源拉警報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全球漁產消耗量已達歷史新高,每人平均1年更要吃下近19公斤的魚肉。雖然養殖漁業的發展填補人類對水產的需求,但大規模的捕撈仍使海洋枯竭的問題更加明顯。近期東亞各國為領海權磨擦不斷,除戰略考量外,漁權也成為另一關注焦點。

1960年時,全球30億人口每人1年能分配到9.9公斤的海產消耗量;半世紀後,全球人口數突破了70億,每人平均1年也吃下了18.8公斤的魚肉,人均食用量增加近2倍。這除得利於科技外,亞洲起飛的經濟也帶起各國對於海產的需求。過去10年來,亞洲的漁產消耗就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二---而超過50%的漁產更進入了中國龐大人口的胃裡。

根據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IGAR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有超過4億人口倚賴魚類補充動物性蛋白,但若照目前的消耗比率,2050年時,全球漁產將衰退超過40%。悲觀的漁產預期,也伴隨著沿海各地的經濟嚴重衰退以及集體飢荒的可能性。目前全球魚獲總量有超過四分之一是在西北太平洋捕獲,若整體捕撈政策不變,則該海域的漁場也將面對莫大衝擊。

而養殖漁業被認為是平衡海洋魚荒及解決糧食需求的方法之一,在中國,八成以上的漁產即來自於魚塭。但飼料成分差異,仍使養殖魚的口感和營養成份普遍遜於野生魚類。以餐桌上最常出現的鮭魚與鮪魚等大型魚類為例,人工養殖魚所含的OMEGA 3魚油脂肪酸等高價值營養成分就較野生魚少。

另外和畜牧業相同,養殖漁業也使用抗生素或生長激素的來幫助魚群生產,同時,魚塭養殖的水系生態也較封閉,相對於海洋系統的開放,其污染風險也高出不少。

漁產的消耗也影響海中生態系,過去30年內鯊魚的數量銳減80%,而每年更有超過32萬隻海鳥死亡。各國對於海洋的過度捕撈,反倒使人類成為海洋中最危險的掠食生物。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