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理論說到,因為同族人都有相似之處,而當人們知道其中兩人是夫妻的時候,會習慣性地去尋找他們的相同點。
更多的研究實驗表明,夫妻相的相似度大大超出了族人的相似程度,甚至堪比兄妹。除去情侶長時間相同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導致生理結構上面部表情肌肉的相似外,在最開始選擇對方的時候,夫妻相又是怎麼起作用的呢?
匈牙利科學家塔斯·貝雷茲克提出,人們潛意識裡有個「配偶辨識機制」。通常情況下不被注意,而在潛意識裡依據與自己的相似性來選擇配偶。外貌相像的夫妻,擁有相同優良基因的可能性更大,對於優生有一定益處。從心理學上說,配偶辨識機制也服從相似性吸引的規律。
相似性吸引規律是說,其實內心裏人們都喜歡自己,哪怕自己不夠美麗;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也會覺得熟悉,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習慣傾向於對他(她)的認可。
人們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在外貌上相似的異性做伴侶,這種傾向叫做「匹配假設」。
同時,人們也喜歡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有著共同興趣、愛好和處世方式的人,這樣更易相處和得到自我的認可。之所以出現匹配假設,是因為人們認為與自己外貌相似的人,內在性格特點往往具有相似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們內心世界的所有特點,特別是性格特點,都會在相貌上折射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至於「人不可貌相」,指的是特殊情況,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人是可以「貌相」的。正因此,外貌相似的人,性格也往往有較多的相似。
於是,從婚姻「匹配假設」出發,人們也就容易選擇外貌相似的人做伴侶,這便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道理。
人們喜歡的對象往往是自己崇拜的父母的樣子: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成長到4~5歲的時候,會產生戀母戀父情結,即「俄狄浦斯情結」。
這時候,父母往往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這種情結也會影響到成年後對伴侶的選擇。自己的相貌定然和父母相似,那麼當他(她)在看到與自己有夫妻相的人的時候,就會讓他(她)覺得像自己父母的樣子,從而產生好感。
所以,相貌相似度大的夫妻,性格上也會有更大的相似度。因而,「婚前夫妻相」明顯的夫妻,一般來說婚後關係會比較美滿。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