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蟻族的生活:鄉村小路,帶我回家(組圖)
有時網友會問我:「白露,你住在哪裡」?我總是說:「舊金山」。其實舊金山我們也只是偶然買菜時去。問得急了就說:「從舊金山向北,過了金門橋,你會看到綿延不斷的小山丘,就在那裡。」
我們住的北灣也算是舊金山灣(Bay Area)的一部分,風景秀美,物產豐富,更以盛產葡萄酒而聞名於世。這裡雖說是牛奶與蜜之地 (a land with milk and honey),但並不是華人傳統聚居的地方,我們一家怎麼會住到那裡去的?那還要說到90年代灣區高科技巔峰的時期。當時熱錢滾滾,你如果站在馬路邊大叫:「光纖」,馬上就有人拿錢砸你。北灣也湧現了一批高科技公司。老公說他第一次面試的時候就愛上了這塊熱土。於是我們一家人就住了下來。
當然北灣的這塊迦南美地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福能住的。我有朋友在那裡住了半年,趕緊搬去南灣,還對我說:「這個地方不是人待的」。她說的也不全錯:不是所有人都能待的地方。對北灣的評價多半兩極,或非常喜歡,或非常不喜歡。那些不喜歡的人自然待不長,待的長的則是喜愛這裡的自然環境,緩慢的節奏,寬鬆的氣氛 (laid-back attitude)。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桃花扇·餘韻》 的這一段一直是我最愛。很有一種滄桑感,催人淚下,用在這裡也很合適。
且說轉眼間網路創投盛極而衰,神話破滅,熱錢消退,高科技公司也份份關停並轉。如同來時一樣迅速,華人又一家家地搬走了,我們卻固執地留下來。後來女兒們上了大學,走南闖北,見識甚廣,可她們也只有回到北灣的家裡才安下心來。因為這裡才是我們真正的家。
雖然我們知道這一天總要來的,但來的時候還是吃了一驚。前一段時間老公的公司給他的最後通牒:要麼到南灣的總部去上班,要麼 take package走人。
這實際沒什麼可選的:經濟這麼不好,沒有放棄已有的工作的道理。可南灣離家單程兩小時的車程,一天4個小時在路上是不可能長久的。於是老公也加入了灣區眾多的「漂流一族」(commuters)。每到週一,這些人從灣區的外圍地帶匆匆趕來矽谷的心臟,有些人在別人家裡租一間房,有些住在便宜的旅館,我知道還有人住在拖車(trailer)裡。漂流一族在矽谷住上幾天,週四或週五晚上又像褪潮般散去。他們人數之多,行蹤足以影響到灣區的交通堵塞的狀況。
老公倒是想的開,他說:我們在矽谷的中心有「豪華柏文」(Apartment),在北灣酒鄉有「鄉村大宅」 (Estate House),這可是1%的人的生活方式。笑話之外,不禁心酸,我們同墨西哥工人沒什麼差別:逐水草而生,哪裡有工作就去哪裡。
當務之急是在南灣再建一家。於是又去買新鋪蓋,新床單之類。MACY‘S 的銷售已經認得我們了:「你們家到底有幾個孩子要上大學?」
除此之外還要趕緊買傢俱,IKEA又成了首選之地。不知為什麼IKEA (宜家) 在國內搖身變成了一個高檔前衛的品牌。在美國,IKEA主要是給年輕人第一次買傢俱的,便宜,實用,有點歐陸情懷。灣區的兩家IKEA,一家是在伯克利附近,一家在斯坦福附近。我們看傢俱的時候就看到許多同女兒一樣大的學生,或三五成群,或由父母陪伴。公立學校一般只可以住校一年,以後就要搬到校外居住。同住校相比,校外較為便宜但學生要自己找地方住,自己買傢俱等。如果女兒們上加大伯克利分校,也該像這些孩子一樣挑傢俱了。
忙了幾個月終於收拾停當,在南灣也有了一個家,我們也開始了這種獨特的漂流生活。南灣的家很方便,出門就是超市,飯店,便利店。有個什麼活動比如聽音樂會,聽講座,看展覽也很容易。可南灣的繁忙喧鬧卻不是我所喜愛得,在那裡總有一種莫名的緊張感。每到週末就是想著要回家去。
回家之路很漫長,靠著聽歌打發時間。開了兩個小時高速後還有一段鄉間小路。雖然上上下下,曲曲彎彎,卻是我最喜歡的一段。一路上可以看到馬兒在小山坡上歡奔,牛羊懶散地躺臥在青青的山崗上晒著太陽。那一刻,我有著停下車,跨過圍欄,和它們相擁而臥的衝動。一片片的野花在車窗前掠過。一塊塊整齊劃一的葡萄園被我們甩到身後。而加州的州花金罌粟(Golden Poppy)也在路邊姿意地開放著。在那道路的盡頭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