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數據顯示「破8」後,關於中國經濟能否挺住的議論甚囂塵上,「保8」呼聲再次湧動。當前政府提出「穩增長」的口號,但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有可能在現實中被演變為藉機快進的態勢。當中央4萬億2.0版刺激計畫是否推出的疑問還縈繞在人們心頭,地方政府新一輪投資潮已現山雨欲來之勢,寧波、南京、長沙、貴州等多地出臺的重量級投資計畫被視為地方版的「4萬億」。
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表面上源於經濟增速的下行壓力,但深層次而言是中國經濟是要速度還是要質量的問題。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中國經濟創造了高速增長的奇蹟,1978∼2011年中國GDP年均增速達到9.9%。依靠這樣的速度,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製造」遍佈全球,「世界工廠」的稱號實至名歸;經濟總量躋身世界第二,2010年接近40萬億元;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出口冠軍;政府成為全球第二富政府,2011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餘額超過3萬億美元;城市化率從改革之初的17.9%躍升至2011年的51.3%;躋身中等收入經濟體行列,2011年人均GDP已達5415美元……
然而,在增長的背後,更要看到中國增長質量與增長速度無法統一的現實。現實中經濟「重量輕質」是不爭的事實,「速度就是質量」悄然替代了速度與質量的協調統一,中國經濟依然未能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際上,進一步探究高速度奇蹟的背後,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可謂極其高昂。
代價之一:嚴峻的環境污染和扭曲的生態破壞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和生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相關數據顯示,80%的中國江河湖泊斷流或枯竭,2/3的草原沙化,沙漠化土地每年遞增3400平方公里,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結,主要水系的2/5已成為劣等五類水。近年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更是頻繁發生。從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和2006年的湘江株洲至長沙段鎘污染事件到2007年無錫太湖的藍藻爆發事件和2008年遼寧丹東的重大水污染事故,再到2009年鹽城自來水遭酚類化合物污染事件、2010年的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和2011年的康菲渤海漏油事故,以及在此期間各地發生的一次次「血鉛事件」和全國癌症村數量的激增,無不給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敲響了警鐘。與此同時,因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導致的群體性事件也不斷增多。今年六七月份接連發生的四川什邡和江蘇啟東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其背後的導火線也都與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項目密不可分。
代價之二:畸形的房地產市場和脆弱的實體經濟
GDP增速的快進,過度依賴於房地產這一所謂支柱產業的拉動。近十多年來,地方政府迷戀於大搞土地財政,房地產開發成為城市化膨脹的重要推手。土地一級市場被政府壟斷,高地價與高房價共舞,房地產市場泡沫不斷累積,房地產腐敗嚴重到「積重難返」的地步,一批批層出不窮的落馬官員,其背後都或多或少與房地產利益捆綁在一起。在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的畸形模式下,樓市調控幾乎從來沒有長期政策,始終處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尷尬境地。一輪輪的樓市調控,變成了一次次的「空調」;一次次的「空調」,又推動了一輪輪的房價瘋漲。與之相伴的是,大量資本開始大規模逃離實體經濟,非房企紛紛進軍地產業,「炒房」成為中國樓市的一大特色奇觀,賺錢來得快且十分可觀。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實體經濟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國進民退」之勢加劇,製造業領域不少行業的利潤不足5%,投資機會越來越少。如何讓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且不「懸空」,扭轉畸形的房地產市場將是根本。
代價之三:潛在的地方債務「地雷」和不穩定的金融系統風險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中國政府4萬億倉促「救市」。在保增長的旗幟下,2009年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資大戲年,中央銀行開閘放水製造了近10萬億的新增信貸,地方融資平臺擴張成了中國經濟復甦進程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而對不少處於「吃飯財政」地方政府來說,如此大肆舉債經營城市的後果便是地方債務規模的水漲船高,成為懸在中國經濟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174.91億元,這一債務相當於當年中國GDP的27%。而隨著經濟下行,地方債務蘊含的風險也隨之開始顯露,2011年雲南、四川、上海等地平臺公司的違約風波或上演的資產騰挪術,敲響了銀行壞賬風險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警鐘。加上去年溫州、鄂爾多斯、江蘇泗洪縣等地的「高利貸」崩盤事件,企業家「跑路潮」興起,民間融資市場危機四伏,以擔保公司、寄售行等地下錢莊為代表的「影子銀行」正在製造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地雷」。眼下,浙江600民企聯名上書浙江金融辦的擔保圈危局尚未解除,杭州、溫州、寧波、金華等多地財政出資相助,而珠三角又曝出融資性擔保公司半數歇業,部分被取消牌照的消息。
代價之四:失衡的經濟蛋糕分配和鏈網式的強勢利益集團
隨著2010年居民人均收入跨過4000美元的台階,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再次引發社會各界的激烈爭論。而能否大力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改善失衡的經濟蛋糕分配格局,已成為中國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中國經濟高漲的同時,膨脹的財富蛋糕被強勢利益集團不斷蠶食和剝奪,弱勢群體卻日益被邊緣化,並未能真正分享到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事實上,失衡的經濟蛋糕分配背後,各種強勢利益集團的鏈網式格局呈日益強化之勢,且各強勢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糾纏越來越複雜,縱橫交織形成一張巨大的鏈網,侵蝕了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目前國民財富的分配情況是:政府財政每年拿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35%左右,企業資本拿走了約45%,廣大的農民和城鎮普通勞動者群體只拿走了剩下的20%。儘管中央多次強調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但歷時八年起草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卻遲遲難以出臺。強勢利益集團不破除,經濟蛋糕分配難以體現公平。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並不止於這些,是時候終止這種過於追求速度的模式了。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代價十分巨大,徹底轉變發展模式已是刻不容緩,否則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空談。
(文字有刪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