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遊行示威中的標語(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中國政府用民族主義維繫合法性,但很可能造成「迴旋鏢效應」,當對外關係出現問題時,在高亢的民族主義調門和現實的政策應對之間,將會進退失據。而民眾在仇外情緒支配下的義和團式激進行為,尤其是「臨時起意」的事件,則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北京時間8月27日下午,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在乘車返回官邸途中,遭遇不明身份人士「襲擊」,插在座駕上的日本國旗被奪走。
據NHK報導,當天下午四點左右,丹羽宇一郎大使在行車途中,遭遇兩輛汽車夾擊,被迫停車。對方車上下來一名男子,將插在使館汽車上的日本國旗拔下帶走,但沒有對大使本人及隨員進行攻擊。NHK並沒有明確指出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只說發生在北京的「環路」上,而據《每日新聞》報導,事件發生在北京四環路的東北某處,並稱奪旗者是一名30多歲的男性。但也有消息稱,事情發生在交通堵塞過程中,並非逼停。
日本駐華使館當天晚間已經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後者對這一事件進行徹底調查。中國外交部也反應迅速,亞洲司司長羅照輝對此表態稱,對發生這樣的事情深感遺憾。將全力查明事實真相,對相關當事人實施嚴懲,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2010年上任的丹羽宇一郎,此前是業績卓著的企業家,是首位以民間人士身份被任命的駐華大使,也被認為是「親華派」代表。但在中日釣魚島矛盾激化後,他明確反對東京都的購島計畫,因而遭致日本國內部分輿論的不滿。在遭遇「奪旗事件」之前,丹羽宇一郎已被確定今年秋天離任。與他同期離任的,還有日本駐韓國及美國的大使。
「奪旗事件」一經披露,立刻在中日兩國引起軒然大波。NHK通過網站和電視實時追蹤事件進展,並稱圍堵大使汽車的是兩輛德國品牌車,牌號已經被記錄,襲擊者也被拍了照。而中國方面尤其是民間輿論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同一天剛剛發表「中日開戰將洗刷世紀恥辱」論調的《環球時報》對此卻反應謹慎,其主編胡錫進明確譴責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並稱這不是愛國之舉,只會讓中國人蒙羞。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很多評論者看來,這一事件正是《環球時報》長期鼓吹的「商業民族主義」的產物。媒體人安替反問「這種人不是貴報的忠實讀者嗎?」著名律師斯偉江也質疑「這不是你《環球時報》播下的種子嗎?」
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楊銳此前因發表排外言論引起爭議,但他也認為日本大使遇襲事件「是火上澆油,警惕有人挑撥」。他甚至援引費迪南大公遇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例,呼籲「中國所有愛國者更要冷靜」。這種論點具有相當代表性。在批評聲音中,也有一部分不談對錯,只是出於純粹的策略考慮,認為眼下局勢中發生針對日本大使的襲擊行為,可能「小不忍則亂大謀」,或者「授人以柄」。
總體來看,各界公眾人物極少有第一時間為襲擊者辯護的情況,但另一方面,依然有為數不少的網民為這一舉動叫好,在發言門檻較低的新浪微博上,有眾多草根網民稱日本大使「活該」,此舉是「長中國人志氣」,甚至要為襲擊者「記功」、「送錦旗」,更有人援引當年李鴻章赴日談判遇刺的事例,認為是「一報還一報」。
針對27日下午的事件,有聲音質疑拔掉國旗不算「襲擊」。但也有觀點認為,如果襲擊者在行駛過程中強行逼停丹羽大使坐車屬實,本身已經對人身安全構成威脅。而「奪旗」行為甚至更加惡劣,含有對大使本人及日本政府的羞辱意味。為減輕心理衝擊,《參考消息》等媒體將這一事件稱之為「襲擾」。
截至北京時間27日夜間,還沒有人出面為此事承擔責任,也沒有跡象顯示這是一起蓄意針對日本大使的行為。不過按照中國大陸的通例,交通工具的外交牌照為黑色,並不難加以區別。即使襲擊者不知道車內是大使本人,仍然應該可以預見到對方為外交車輛。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政府訴諸民族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基礎,尤其是在反日情緒鼓動下,民眾動輒聲稱「抵制日貨」、砸日本車、衝擊日資店舖的行為,被指責為與一世紀前的義和團如出一轍。而這次針對外交官的襲擊事件極具象征意義,使人們回想起1900年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當街被殺,並由此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導火索。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趙士林在微博上怒斥這一襲擊事件是「義和團式的朦昧粗野」。
但是觀察家擔憂,儘管大眾媒體對類似事件尚能保持理性和克制態度,但用民族主義「狼奶」餵養大的部分民眾已形成既定的思維模式。中國政府用民族主義維繫合法性,但很可能造成「迴旋鏢效應」,投出的武器反過來傷到自己,當對外關係出現問題時,在高亢的民族主義調門和現實的政策應對之間,將會進退失據,反而損害執政合法性。而民眾在仇外情緒支配下的義和團式激進行為,尤其是類似「臨時起意」的事件,則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原題目:日本大使北京遇襲 民族主義顯露義和團苗頭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