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加拿大經常會有新認識的朋友或同事問我為什麼會放棄國內閑暇舒適的生活,而選擇在加拿大打工。我想了想,大概是因為厭倦了國內整天無所事事的日子。移民之前我在福建一家民營企業混飯吃,公司不大,老闆為人還算不錯,我一個月的工作大概用不了幾天就能完成,剩下的時間就上網看報和同事聊天打麻將打撲克,頗為無聊。忽一日心血來潮,想起移民加拿大,於是打開加拿大駐華使館的網站,填寫了各種必須的表格,郵寄到大使館。一等三年,終於如願以嘗把自己賣到溫哥華。
因為在溫哥華沒有朋友,剛下飛機恰好是中午,提著倆箱子,叫了輛出租車,讓的哥把我拉到能住的地方。在車上與的哥聊起來,這位印度仁兄說中國很沒有民主,執行計畫生育.的哥把我拉到Downtown Robson street 的一座不起眼的Hotel說這裡價格不算太貴,可入住,第二天結帳時才知一百多dollar一天,至今想起來仍心痛不已。
在溫哥華落腳後,並沒有急著找工作,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在國內都把自己的專業荒廢了。找到移民培訓中心的CASE MANAGER,一個非常和藹的中年婦女, 看我外語還行,推薦我去上Career Planning 的課程,受益匪淺。至少上完課後,寫的簡歷看上去Professional. 總體感覺加拿大似乎比中國更注重表面文章,這可以從大家對Resume以及Cover letter的重視程度以及對Interviews 問題的充分準備看的出來。我認為其實一份好的簡歷的標準是能夠讓招聘單位過目後,投簡歷之前,一定要有的放矢,通常是通過訪問招聘單位的網站,收集相關資料,準備與公司產品相關的專業知識,再對自己所寫的簡歷做適當的修改。另外如果你申請的崗位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產工人,而你在國內是個Manager, 用詞最好卑謙點,可以Employee或Faculty 來替代. Manager 這個詞用到該份簡歷雖然自我感覺很爽但只會減少你獲得面試的機會。通常應聘技術性不是很強的工作,連你的學位Bachelor of Sciences的用詞都可以用Studies of Sciences in University 來替代。總之,你的簡歷的內容要與招聘單位對該職位的要求相MATCH.
在移民中心混了一個月,對自己未來在加拿大要選擇何種職業有了一個很明確的打算,儘管Case Manager 認為我放棄參加加拿大的藥師考試而去讀一個Master or PhD 的學位有些不值得。Career Planning的全部課程結束的前一天,在Vancouver Sun 上看了一份藥廠的招聘廣告,因為在國內的藥廠工作過,對該生產職位的要求非常瞭解,晚上將簡歷修改了一下,第二天下課後傳真到招聘單位,我人還沒到家,手機就響起來了,讓我星期一到藥廠去面試!順利通過面試後便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工作不累,但很枯燥,起薪也不到10塊。就這樣埋頭干了半年,指望著工時湊足,讓資本家將我辭掉,用拿EI的時間,準備入學考試。但該工廠很少辭掉工人,只好炒資本家的魷魚。
由於沒有拿到EI ,只能靠吃國內帶來的一些老本度日。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參加了TOEFL ,GRE 以及GRE專項考試,開始聯繫學校時才發現其實大部分的學校並不要求 GRE的成績,白白浪費了我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儘管有相當部分的學校也不要求 GRE專項的成績,但考慮到有一個好的專項成績比較容易拿到獎學金,所有咬咬牙,把一百多年大學所學的東西又重新複習了一遍。在聯繫學校時,personal statement,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非常重要,我自己寫完後都花了些銀倆讓溫哥華當地的專業寫手潤色了一遍。
聯繫完學校,考慮到即使被錄取了也是今年秋季入學。便又開始找工作應付生計。上網發現一家藥廠招工,底薪居然有15 Dollar,於是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研究了該公司的網上資料,晚上將簡歷和Cover letter 重新修改了一下,第二天中午按照招聘廣告上的要求傳真到藥廠,但到下午對方都沒有動靜,恍然大悟,原來簡歷是傳到對方的Human Resource ,連忙將簡歷又用信寄往該工廠的生產部經理一份。果不其然,隔日早晨,對方回話,讓我靜候數日,等待面試!
面試的那一天,提前10分鐘敲門,一富態但看上去幹練的中年婦女從門後探出腦袋,讓我在門外的沙發上稍等。出於好奇,我想進公司辦公地點看個究竟,便藉口要用洗手間。中年婦女帶路,到洗手間門口曰,「你進去,我在此等候」。「大老爺們上廁所,你一老太湊什麼熱鬧」我心想,於是故意在洗手間裡磨蹭良久。原以為此人只是個小小的Receptionist, 直到面試時才知道她就是我未來的頂頭上司! 所以在此忠告各位,到新公司面試時,切不可造次。
初次面試通過後,又通知我與公司的Vice President 進行第二次面試,總體說來,公司裡的職位越高的人,越好糊弄。第二次面試後,還需對個人背景進行調查。該公司招一個小小的產業工人,居然這般慎重,頗感意外。該公司效益不錯,年終還會將公司的部分利潤分配給職工。但分到產業工人的頭上,大概只有啃肉骨頭的份了。況且我在該公司也活不到年終。
聯繫讀書的12所學校陸續有通知錄取或拒絕,一所拒絕,一所說我申請太晚,要將我的申請挪到1月份錄取。兩所錄取並給全額獎學金,剩下的8所還未通知。可能是我考試的分數太高的緣故吧,想不錄取我都很難。正於我引以為自豪的在溫哥華投倆份簡歷,得兩份面試,獲倆份工作一樣。新移民只要自己好好努力,經過數年的奮鬥,應該有機會混得比當地人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