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法國和希臘大選的結果,被看作是針對財政緊縮政策的反對票。現在很多經濟學家都紛紛跳出來說:「看看,被我說中了吧!」他們自己開出的藥方,是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不過,儘管財政緊縮並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單獨依靠增加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做法,結果卻可能會更糟糕。如果歐洲各國政府真的接受了這套所謂的「促增長」政策,歐洲金融危機只會變得更加嚴重,進而將導致全球性的經濟萎縮。
全球化進程,把單一國家經濟優勢和劣勢所能夠造成的影響,放大到了最大限度。很明顯,歐洲的產業結構是高成本的,不可能在價格戰中取勝,必須把資源從弱勢產業轉移到本區域的強項上。這就要求產業監管體系和勞動力市場有足夠的靈活性,而很多歐洲國家並不具備這種靈活性。全球化還抬高了生產成本,如能源產品的價格,同時又導致工業製成品價格普遍下滑。
歐洲需要承認:如果不提升產業競爭力,就要接受生活水平降低。但是,在全球信貸泡沫的支持下,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沒有順應這個潮流,歐洲必須認識到,目前這場危機的核心問題是未來,而不是過去。
德國經濟目前比較樂觀,因為他們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進行了調整,放棄了缺乏競爭力的產業,把資源轉向了富有競爭力的汽車製造和精密儀器等行業。如果像法國或者義大利這些國家,放棄了財政緊縮,轉而執行財政刺激計畫,國債市場就會陷入恐慌。為不可持續的增長提供資金,只是給國債投資者設置了深度更甚一層的陷阱而已。
僅靠刺激需求,根本不可能對小國經濟產生幫助。以法國為例,它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份額僅有4%。在這樣一個國家,以為增加了一點財政支出刺激消費就可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產生聯動,實現持續發展,只能說是太異想天開了。在全球多邊決策影響經濟走向的時代,沒有任何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能夠起到原來可以起到的作用。
如果歐洲國家可以同時採取措施,增加經濟增長潛力,那麼經濟刺激計畫也還可以算是有理有據。為了恢復經濟增長活力,還必須提高歐洲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歐洲勞動力市場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公司不願增加僱用人數,因為開除員工的成本過高。由此造成的高失業率,進一步加強了工人的危機感,促使他們支持保障僱員權益的法案,但越是這樣,僱主們就越是不願意增加就業崗位。
專家和各國領導人經常會曲解希臘問題,把問題歸結為它是選擇留在歐元區還是退出。但真正的問題是,希臘政府和人民是否承認他們對本國債務的責任。
歐洲願意採取任何手段解決目前的危機,卻不願意讓自己的人民做出一點犧牲。
這樣下去,歐洲的將來可能還不如今天的日本。日本人民至少還可以辛勤工作,償還本國債務,他們只是缺乏稱職的領導人。這點區別將來會表現在幣值的差異上。過去二十年,儘管經濟停滯不前,日元卻在國際市場上保持堅挺。歐元卻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大幅貶值,因為歐洲央行印鈔數量越來越多,只是為了支持麻煩不斷的國債市場。投資購買歐元資產的投資者將會承受雙重打擊:資產價格在貶值,貨幣價值還在下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