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於軾:必要時可激活3.2萬億外匯儲備
從「堅決捍衛商品房市場」到「為富人減稅」,再到建議取消「經適房」,雖然已年屆耄耋,茅於軾卻依然活躍在輿論的風口浪尖。面對如今身處「內憂外患」的中國經濟,茅老表示當局應激活超過3.2萬億的外匯儲備,為龐大的經濟轉型「埋單」;同時堅定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較高的市場效率配置有限的金融資本。
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才俊6月雲集香港,共同為中國、為亞洲應對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出謀劃策。但在83歲的茅老眼中,即使中國的出口和投資短期內由於歐債下滑,中國政府完全可憑藉富裕的財政儲備化險為夷;真正威脅中國經濟的是缺乏效率的金融系統,回歸市場迫在眉睫。
「出口慢了,過度依賴投資必然引致通脹,與其再推4萬億刺激計畫,不如下定決心解放金融業。利用市場分配資源,既推動實體經濟又可抑制樓市泡沫。」
近期,一則湛江市長親吻發改委批文的微薄引發關注,瑞信首席經濟學家陶冬預測中國政府將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畫,規模或達2萬億元。茅於軾坦言,中國經濟30多年的高增長離不開政府主導下的投資計畫,但無論是修高鐵還是上千億元的大學貸款,都無法推動經濟增長,還留下了龐大的隱含債務。
中國樓價高企除了土地成本外,發展商以低利率從銀行獲取廉價資本亦是幕後推手之一。茅於軾建言:「與其行政限購,不如解放市場,提升資本配置效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支行首次公布的監測結果顯示,4月民間借貸利率仍然高達21%,約為央行一年期利率的4倍,但整體已呈下降趨勢。
在他看來,溫州試點民間資本管理、銀行利率市場化以及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都可以看做回歸市場的標誌。茅於軾認為,短期內商業銀行利潤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存款利率的上浮還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於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政府只需跟隨經濟週期運用央票和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工具調節整體流動性供給。
茅於軾強調,中國的GDP具備相當的彈性,90年代初期曾經連續數季度零增長、1997年通脹達到24%、2010年出現通貨緊縮,最終都成功克服了;歐債危機不應成為延緩改革的藉口。必要時,當局可釋放超過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平衡經濟損失。
一方面,外儲可用來從國外購買天然氣、鐵礦石等中國急需的資源,甚至租用及購買海外土地;另外,中國須擺脫補貼出口的老思維,增加進口,追求適度的貿易逆差,將巨額外匯轉化為支付經濟轉型的調整成本。
除此以外,茅於軾重申人民幣國際化利大於弊,貿易結算自由化已大大提升了人民幣的貨幣價值。若進一步開放投資管制,原本集中於房地產市場的剩餘資金將積極向外擴展,企業「走出去」投資亦能達到釋放外儲的功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