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心臟病還是癌症?

中國經濟意外減速,引起全世界擔憂。曾經勢不可擋的中國經濟增長引擎正慢慢停下來嗎?

表面上看,中國經濟最近減速是由於兩個因素:一是去年為給房地產市場降溫和控制通脹而採取的貨幣緊縮政策;二是歐洲債務危機升級導致中國出口訂單銳減。不過如果中國經濟在內需與出口之間、消費與投資之間更加平衡,貨幣政策收緊和出口下降將不會對增長造成如此抑制效果。事實上,中國經濟失衡,因而抵禦信貸收縮和外需消失的衝擊的能力減弱。

短期而言,多數分析家擔心中國經濟可能突發「心臟病」。在這種情況下,增長下挫將導致中國大量舉債的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及國有企業,面臨破產和拖欠債務的風險,而中國的出口領域將出現萎縮及裁員潮。

在大多數國家,這種崩盤將導致銀行危機,從而引發「心臟病」。但中國不同。因為銀行系統是國有的,所以銀行危機不會發生,除非國家自身無力償還債務,以及中國儲戶不再信任國家對銀行的主權擔保。短期而言,這是一種資產,可防止金融體系突發「心臟病」。

儘管近期有心臟病的風險,但中國經濟的更大危險在於結構性低效。用醫學上的話來比喻,這就像是「癌症」,會扼殺中國的長期繁榮。

中國民眾已為這種「癌症」付出巨大代價。國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已下降到42%,居民消費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中國國企之所以發展很好,是因為它們能輕而易舉地獲得資本,但效率卻比民企或西方競爭對手低。

當身處危機時,一個富有遠見的政府應該有勇氣,推動艱難的改革,割掉中國經濟中的「癌細胞」。現在,北京必須嘗試不同的辦法刺激增長。減稅、放鬆管制、私有化和增加對社會服務的投入,都有助於拉動內需和促進增長。其他辦法都將無法治癒中國經濟的「癌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