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不可貌相」說的是誰?

 2012-05-30 14: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麼,這句話裡那個「不可貌相」的人是誰呢?

這個人複姓澹臺,名滅明,不過他可不是武俠迷們熟悉的《萍蹤俠影錄》中的那個武將,他這個真實的澹臺比那個虛構的澹臺足足要早1900多年呢。

澹臺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一說在今山東武城)人,比大聖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異相,面貌醜陋,據說長得「額低口窄,鼻樑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孔子雖然為了信守自己「有教無類」的理念沒有拒絕他,卻總對他愛答不理,讓人家坐冷板凳。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毅然決然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沒把「恐龍男」澹臺滅明當回事兒,他非常喜愛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卻對澹臺滅明頗為欣賞。子游從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時,孔子問他:「你在那裡得到什麼人才了嗎?」子游藉機讚美了澹臺滅明的高尚品格:「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用現代話說,就是「做事從不投機取巧走捷徑,沒有公事從來不到我屋裡來。」但固執的孔子依然不為所動。

澹臺滅明自學成才後,獨闢蹊徑,南下吳楚遊歷講學。

澹臺滅明雖相貌醜陋,卻胸懷寬廣,他並沒有因為在孔門受到冷遇而對孔子懷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他不但像孔子那樣釋《春秋》,習「六藝」,教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學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態度,「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風氣,「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受到了人們的愛戴,當地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幾十年內為江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他的名氣也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孔子聽到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勝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

澹臺滅明後來在他聚徒講學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當地人民千百年來一直在紀念緬懷這位積極傳播儒家文化的先賢——南昌城內有進賢門,東南有進賢縣,進賢縣有棲賢山,都是因澹臺滅明而得名的。

澹臺滅明曾因相貌醜陋而被孔子所輕,但他最終憑藉自己取得的突出成績獲得了老師的認可,而且在孔門七十二賢中名列前茅。其實,孔子真的很不應該以貌取人,因為據說他自己就生得頭頂凹陷,七竅豁露,頗不雅觀。

来源:齊魯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