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報紙刊出一條消息:《家長望子成龍,學生考證成風》,講的是南京五年級一名小學生 「懷揣」各種證書44份。據他的父親介紹,孩子從三歲第一次登臺演出以來,參加的各式各樣的演出和比賽不下百次。當記者問他「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時,他苦澀地笑了笑說:「我們不想失去任何一個孩子可以得到鍛練的機會,因為每一份證書的取得對孩子都會有所幫助,相信孩子會明白我們的苦衷。」
另一位五年級的小學女生有27份證書。不少「被迫」忙於考證的小學生說,他們放學後都來不及回家,就要趕去另一個地方,雙休日也不能休息,晚上常常只能睡兩三個小時。「長這麼大,我還從來沒到公園玩過。」一位小學生這樣說。
看了這則消息,我真心疼這些從小疲於奔命的孩子,又同情那些為孩子的「前途」苦心竭力的父母。
美國作家梭羅說得形象:「我們的生命都在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中虛度,毫無算計,也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一生就這樣匆匆過去,因此國家也受到損害。」
法國一家報紙進行智力競賽時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盧浮宮失火,當時情況只可能救一幅畫,那麼你救哪一幅?
多數人都說要救達芬奇的傳世之作——《蒙娜麗沙》。結果呢?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法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貝爾特以最佳答案贏得金獎。
他的回答是:「我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在人生的路上,放棄什麼,選擇什麼,是一門藝術。有時,放棄就是獲得。
人們常說「捨得」,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培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什麼都想學,往往什麼都學不精;什麼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償失。
你到底要什麼?這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教導主任孫先生,就經歷了這樣一場痛苦的抉擇。
孫先生的女兒曾在他任教的中學讀初中快班。女兒學習基礎較差,成績一直上不去。為此孫先生壓力很大,認為自己很沒面子,便一再給女兒施壓。女兒學習情緒越來越低落,幾度產生轉學的念頭。中考時,她堅決要報考中專。父女倆為這件事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尊重女兒的選擇,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在這場痛苦的抉擇面前,父親最終選擇了前者。女兒進入了她理想的中專。
情況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女兒上中專後,學習情緒高漲,在班級裡名列前茅,還當了班長。女兒的變化,讓父親吃驚。他本以為女兒在自己身邊,近水樓臺,能夠得到更多的關照,誰想身邊有一個當主任的爸爸,對於成績不佳卻上快班的女兒來說,不但沒有成為資本,反而成了壓力與負擔。離開父親這棵大樹,她反而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目標。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