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以下簡稱「浙大簡」)日前在國內首發,書中公布的竹簡《左傳》經北京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碳-14測試,年代約為公元前340年。楚簡字數在3100字以上,與目前流傳的《左傳》內容基本一致。有學者據此推斷,《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時期。這批楚簡將成為結束《左傳》為晚出偽書論爭的關鍵證據之一。
但多位研究簡帛、《左傳》的研究者告訴記者,對於「浙大簡」中《左傳》的真偽,還需經過古文字學家的鑑定,進一步討論則需建立在確認其真實性的基礎上。
《左傳》真偽之爭由來已久
《左傳》是研究先秦的基本文獻之一,內容豐富,在秦代被列為禁書。西漢初張蒼獻出該書,近代劉師培等學者認為孔壁出土了《左傳》,因用「古文」所撰,《左傳》被界定為古文經的一種。《左傳》長期以「春秋左氏傳」聞名於世,其作者和成書年代曾是經學史上的一件「大案、要案」,甚至被懷疑為兩漢之際劉歆所造。
清代學者劉逢祿在《左氏春秋考證》中認為,劉歆顛倒五經,篡改《左傳》。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也認為劉歆偽造《左傳》,全面否定這部書。這種觀點得到了顧頡剛、錢玄同等「古史辨派」學者的認同,張西堂也認可這個觀點。
然而,《左傳》為偽書的觀點逐漸受到反駁。章太炎的《春秋左傳讀》,劉師培的《周秦諸子述左傳考》、《左氏學行於西漢考》等論著都力辯《左傳》非偽書。錢穆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中列舉28條疑問來反駁康有為的觀點,證明劉歆不可能篡改該書。該文刊出後得到當時學術界的普遍贊同。學者多認為康有為的批評表現了今文經學門戶的偏見,是為其「托古改制」的政治觀點服務。楊伯峻同樣不取康有為等的觀點,他在《春秋左傳注》前言中寫道:「康有為接受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的論點,更加穿鑿附會,因此指《左傳》等書為‘偽經’。」
但《左傳》真偽之爭並未徹底終止。四川學者徐仁甫1981年出版的《左傳疏證》一書,繼續堅持《左傳》晚於《史記》的觀點,不過,這種觀點已得不到多數學者的接受與支持。
一些學者認為,清代以後關於《左傳》真偽的論爭主要是在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背景下開展的。無論認為《左傳》是否為偽書,都沒有否認這部書的學術價值。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羅軍鳳以「走出疑古」指稱近30年的《左傳》研究。她認為,今天的學者不應再糾纏於古文、今文的門戶之爭,要排除門戶之見,客觀研究《左傳》。當下更需要的是「立」——利用現有材料恢復歷史、重建歷史。
「浙大簡」能否結束論證仍有疑問
「浙大簡」由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曹錦炎編著,書中公布的楚簡內容分為古書、日書、卜筮祭禱、遣冊四個門類。其中古書僅《左傳》一種,為本批楚簡的主要內容,也是繼漢代孔壁古文《左傳》出土近兩千年後的再一次重大發現,日書、卜筮祭禱等可能成為方術研究的材料。
據記者瞭解,「浙大簡」為回購被盜賣到海外的竹簡。這批竹簡的入藏使浙江大學成為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之後保存、研究竹簡的又一所國內大學。
曹錦炎介紹,「浙大簡」中包含古書《春秋左氏傳》一種,為這批竹簡的主要內涵,也是浙江大學藏楚簡的精華。綴合後,竹簡共編為125號(包括3支已佚僅存照片簡),另有13支簡為抄重的內容(或另本)。
羅軍鳳告訴記者,海外關於《左傳》有諸多假說,「浙大簡」或是驗證這些假說的重要材料,但只有「浙大簡」還不夠,還需更多出土文獻的「互證」。
有學者認為,作為迄今為止年代最為久遠的《左傳》,「浙大簡」中《左傳》的發現能促進學術界對《左傳》的理解,對其源流和歷史演變會有更深入的認識。但要廓清在《左傳》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仍有待其他的出土文獻。
《左傳》的研究範圍遠遠不止其真偽。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覺弘告訴記者,當前應對《左傳》的性質、源流、語言等問題作深入細緻的研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