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股神「末日」?
樂觀而誠懇的基金經理消失,真是市場的不幸,希望這一幕不會發生。
兩位基金經理因業績下行而備受關注。一位一頭銀髮,另一位一頭黑髮,相同的是,滿臉誠懇。筆者指的是安東尼波頓與常士杉。
安東尼波頓令人尊敬,其管理的富達特殊情況基金近三十年回報高達20.3%,遠高於同期7.7%的英國基準指數增長。在同期任何信託基金,或者開放式投資公司的排行榜上,都保持著最佳記錄。這位明星基金經理還有著誠實的品質,對投資的尊重,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努力,對數據的分析,對企業的實地調研堅持幾十年,沒有責任感難以想像。值得一提的是,他窮幾十年投資之力寫成一本書,滿是誠實。
基金之神在中國概念股上折戟的可能性較大。自2010年4月19日中國特殊環境基金在倫敦證交所上市,募資4.6億英鎊(合7.42億美元),該基金淨值連續兩年下跌,最糟糕時下跌三成。
同樣的研究辦法、同樣的逆趨勢投資,卻未能帶來相同的業績。最大的可能是,安東尼波頓對中國國情與中國企業的瞭解程度,即便他實地察看企業,與積極進取的管理層做了深入交流,但他仍然無法真正瞭解藏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貓膩,更無法一一瞭解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與擔保貸款,也無法管窺至關重要的經濟決策過程。波頓投資瑞典與西班牙管用的招術,在中國可能並不管用。
波頓在拜訪了百餘家中國企業之後,得出的結論之一,中國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質量超出預期,許多公司擁有充裕的淨現金流。這真是驚人的結論,對中國市場更瞭解的人,絕不可能如此樂觀,上市公司對現金的飢渴幾乎從未停止。如柏楊所說,我們是身處醬缸中的人,本能地關心哪些企業的數據更可疑,筆者曾經看到數家企業不公布關聯交易,卻未引起注意也未受到責罰,監管層光是關注引起社會反響的事件,就夠忙的了。
波頓相信,在全球低增長環境中,中國相對高的增長率對全球投資者而言更具吸引力,稀缺的成長性股票也會出現更高的溢價。惠於中國的結構性調整,包括零售商、電器、鞋類、珠寶商,以及消費帶動的其他領域,如酒類、餐廳、酒店、汽車、電信及網際網路,同時包括金融股、地產代理商和一些醫藥股,所有上述行業被看好。2012年年初,雖然受到打擊,波頓仍然看好服務消費類股票。
在任何時候,政策風險都應該納入考慮範圍。在政策的來回拉鋸,一度迫在眉睫的3G標準制訂拖延不絕,一些企業紛紛退出,投資聯想成為對耐力的考驗。對於公司文化也有必要重新審視,企業經營業績上升時一味擴張,想起回報投資者通常是為了獲得再融資的資格,而非良心發現。
中國民企的狼性精神支撐了企業高速發展,但很多民企在高速發展與競爭壓力、政策歧視下,信用像狐狸一樣不可靠。當2010年做空中概股的浪潮越來越熱時,安東尼波頓與在次貸危機中一役成名的保爾森基金都遭遇慘重損。他們前有虎狼後有追兵,前方是國外如虎狼般的對沖基金使盡各種手段,將當初幫助中國公司借殼所獲財務情況,與「前線偵察兵」所得的情況公諸於眾,居然十擊九中,另一方面在中概股一役中,很多國內民營上市公司顯示出他們的貪婪、短視,視信用如糞土的大無畏氣概。
中小民企給了中國特殊概念基金沈重的打擊,按富達的披露,截至去年11月底,市值超過50億鎊的上市公司,約佔投資總額中的25.35%,1億至5億鎊的則佔31.57%,市值細過1億鎊的中小企,投資佔比最重達43.1%。小企業股票超過基金比重的20%,但霸王、蒙牛、李寧、比亞迪、南車時代以及碧生源等股價相繼跳水,或者產品出現信用危機,或者盈利發出警告,令基金去年大虧38%。我們幾乎別想從不習慣開具發票的餐飲等消費公司中尋找有用信息,除非派人守著店看有多少人吃飯付帳。
支撐安東尼中國投資的是信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的消費、服務、金融增長的信心,以及對中國民企發展的信心。對宏觀經濟趨勢的判斷也許沒有大錯,錯誤在於,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認知,對經濟政策的認知,以及對民企行為模式的認知。疊加的信心並不能帶來收益,除非波頓成為真正的中國通,到時,他可以考慮不當基金經理,而成為東方事務專家,或者擔任英國駐華大使。
常士杉先生則是另一個典型。兩年前曾見過一面,常先生誠懇、努力,圍繞高端製造與高鐵產品做了長期而深入的調研,信心十足。因為高鐵,他在2010年奪得全國私募冠軍,同樣因為高鐵,他管理的世通資產兩隻基金世通8期和世通9期被強制清倉,成為重要財經新聞。「預料得了開頭」,沒有人能夠預料到溫州高鐵事故的結尾,去年年末高鐵債務鏈之嚴重超出想像。
大浪淘沙,只有十足的狡猾、十足的權力外加大視野下的保守,才能生存。後金融危機時代,美聯儲獲利,巴菲特看準金融股反彈,索羅斯在外匯市場縱橫,這次為的是家族自身的利益。
中國的市場,以往有兩類人活得滋潤:一類手握重資重權,押並購押注資一押就中,上市之前能夠進行風投,是含著銀湯匙的貴族或者某一方力量力捧的象徵人物;另一類則是謹慎的懷疑主義者,這兩年他們將保留部分現金,或者用期現對沖法抵擋風險。另不奇怪,市場上懷疑主義者越來越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