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寄情「十八拍」(圖)
蔡文姬(西元177年——?)名琰,是蔡邕之女。在《蔡琰別傳》裡載有這樣一則故事:「文姬少聰慧秀異,年六歲,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一弦’;邕故斷弦問之,琰曰:‘第四弦’」。文姬從小耳濡目染,故對音樂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在蔡邕的精心培育下,她成為當時優秀的女琴家。
蔡文姬生逢亂世,屢遭罹難,先是父親遭陷害死於獄中,母親也因悲傷過度而去世,接著便是新婚不久的丈夫,也病故了,真是厄運連連,災難深重。
興平年間,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被胡人擄去,納為王妃,育有一子一女。但她無時不刻不在想念家鄉,盼望重歸漢邦。曹操得知蔡文姬的處境甚為同情。乘漢胡和好之際,派專使帶重金請胡王單于放回蔡琰。在回歸的路上和其後,蔡琰想到自己悲慘的遭遇,她詩潮翻滾,樂思綿綿,用淚與血寫下了留傳千古的《胡茄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琴歌,有詞有曲,邊彈邊唱,詩詞感情真摯,意境深邃。「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那種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抑的悲憤,絞腸滴血般的痛苦,決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郭沫若語)。在音樂上也頗具特色,她大膽地把漢蒙兩種音調融為一體,既有音調高亢,遼闊悠長的氣質,又具哀怨悽切、蒼涼深沉的情調,是一首頗具藝術魅力感人至深的琴歌,這在唐代詩人李頎的詩作中大約可窺見其一: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瀋瀋飛雪白。
先拂聲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