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寶璽符節探秘(組圖)

 2012-03-14 19: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寶璽,是皇權的象徵,既神聖又神秘。歷史上對寶璽的記載大多十分簡略,語焉不詳,且不同時期的記載常有互相矛盾之處。加上現存寶璽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寶,清以前的寶璽全無蹤影,只有一些印拓流傳至今,使現代人對歷代寶璽知之甚少。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從點點滴滴的歷史記載中探究歷代寶璽的真相,知道它們大概的面貌,並從中瞭解到圍繞寶璽而發生的一連串歷史事件。

秦以前印章均稱璽

秦以後璽成皇帝專利

寶璽,是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如同現在國家的公章,從某種意義上說,寶璽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為失去了寶璽,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權力。自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制定寶璽制度後,這套制度被歷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春秋戰國時,所有印章均稱為「璽」,並有官璽和私璽之別。官璽又稱官印,是諸侯王頒發給下屬各級官吏的憑證,即《說文解字》所說的「執政所持信也」。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像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秦始皇即秦王位後,與太后長期私通的文信侯呂不韋怕姦情被已長大成人的秦始皇發覺,派舍人嫪毐詐稱宦者混入宮中,得幸於太后,還生了兩個兒子,被封為長信侯。始皇九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審查。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偽造秦王御璽發兵,欲攻蘄年宮作亂。結果被秦始皇發現其陰謀,他命令相國和昌平君、昌文君發兵包圍叛兵,斬首數百,生擒嫪毐。秦始皇車裂嫪毐及其同黨,滅其宗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吸取嫪毐偽造玉璽謀反的教訓,決定製作一套國璽,並由自己親自執掌佩帶,親自鈴蓋,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他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稱「印」。又規定以玉作為「璽」的專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為材。這樣,玉璽便成為皇帝的專利。

「寶」字最早用於皇帝印始於武則天。據史籍記載,武則天晚年忌諱「死」字,因「璽」字和「死」字諧音,她厭惡「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的稱謂,認為很不吉利,就下令改「璽」為「寶」。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繼位,他不滿武則天20年前廢了自己的太子身份,又將「寶」改為「璽」。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覺得還是「寶」字好聽一點,再次改「璽」為「寶」。從此以後,「璽」稱「寶」成為定制,歷朝歷代相沿不改。

最初只有七方寶璽

寶璽數量逐漸增加

秦始皇在制定玉璽制度時,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治國的需要,確立了七璽制,一大六小。大者用於安邦鎮國封禪禮神,小者用於處理內外事務。

「一大」指「傳國璽」,璽文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用和氏璧彫刻,也有人認為是用藍田玉琱刻,由李斯用鳥蟲篆書寫璽文,由當時最著名的玉工孫壽彫刻。珍貴的寶玉,高超的書法藝術和出神入化的彫刻工藝使這方玉璽成為曠世奇珍,歷朝歷代為爭奪它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很顯然,秦始皇彫刻這方玉璽的目的是強調自己統一天下當皇帝是上天注定的,而且上天還會保祐自己長壽吉祥,後代子孫世代相傳,從二世三世百世傳至萬世,無窮無盡。但事實正好相反,秦代只傳了兩代就滅亡了。

「六小」是指「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皇帝三璽」是「皇帝之璽」、「皇帝行璽」和「皇帝信璽」。「天子三璽」是「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和「天子信璽」。這「六璽」據說用和氏璧的邊角料製作,仍由李斯設計,孫壽彫刻。「皇帝之璽」專用於賜給諸侯王書信;「皇帝行璽」專用於封置諸侯國;「皇帝信璽」專用於調兵遣將;「天子之璽」專用於冊封外國首領;「天子行璽」專用於傳召諸大臣;「天子信璽」專用於祭祀天地鬼神。

秦代的七璽制一直沿用到隋朝,歷經800多年,直到唐代才開始改變。唐太宗時,多了一方「受命玄璽」,璽文是「皇天景命,有德者昌」。宋代寶璽數量繼續增加,北宋除宋徽宗定制的九寶外,還有「御書之寶」、「天下同文之寶」、「御前之寶」等。南宋寶璽共十四方。元代寶璽八方,除「受命璽」得自前朝外,其餘都是自刻。明代寶璽又開始增加,明初朱元璋刻了十七方,嘉靖年間因宮中失火被毀,後來重刻,還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七方,共二十四方。清代乾隆定二十五寶供日常使用,另有十寶供奉在盛京鳳凰樓。

寶璽形制不斷改變

寶璽規格越來越大

秦以後各封建王朝使用的寶璽不僅數量越來越多,其形制也在不斷改變。寶璽形制包括材質、形狀、尺寸、紐式等。

寶璽的尺寸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秦始皇在制定寶璽時,「傳國璽」的規格是黍尺方四寸,高三寸六。黍尺就是周尺,每尺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將黍尺換算成厘米,「傳國璽」的規格應是9.2×9.2×8.28厘米。六方日常用的小璽都是黍尺1.2寸見方,即2.7厘米見方。漢代七璽中「傳國璽」得自秦朝,其餘「六璽」則重刻,規格為漢尺方一寸二。漢尺比黍尺略大一點,每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所以「六璽」就是2.88厘米見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的長度標準不一,有24.12厘米一尺的,有24.51厘米一尺的,還有29.51厘米一尺的。如以1.2寸見方為規格的話,該時期的「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的規格也比秦漢增大了。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印拓

隋代「傳國璽」得自北周,「六璽」是自刻,規格仍是1.2寸見方。唐代寶璽開始突破二寸見方,史料記載唐太宗時期重刻的「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均為方二寸。雖然唐代「六璽」沒有印拓留傳下來,但從出土的唐代官印看,其規格都在5厘米見方左右,而寶璽的規格不可能小於官印,可見唐代「六璽」都應在5厘米見方以上。

北宋寶璽的規格更大,「六璽」是4.9寸見方。元代「六璽」的規格都是12.5厘米見方。明代二十四寶中最小的一方是6.8厘米見方,最大的一方是19厘米見方。清代二十五寶現存北京故宮交秦殿,其規格大都在10厘米見方以上。

龍紐為專用紐式

璽文寶文均用篆書

紐用於把握,是寶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龍在我國古代是帝王的象徵,故從秦始皇起,歷代皇帝寶璽的紐式都是龍紐,只不過龍紐的提法是從唐代開始的。

秦丞相李斯在設計秦朝七璽時,所有紐式均採用螭紐,其中「傳國璽」是五螭相交紐式。螭是無角的龍,也稱為龍子、雌龍。螭紐也稱螭獸紐、螭龍紐、螭虎紐等,這些紐式和稱謂從秦代開始一直沿用到隋代。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為避祖父諱(李淵祖父名李虎,北周時被封為唐國公),將寶璽紐改稱為龍紐。龍紐也是寶璽的專用紐式,官印和私印均不得採用。龍紐的形式豐富多彩,有蟠龍紐、蹲龍紐、交龍紐、對龍紐等。

寶璽的文字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在秦朝,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四種字體用於符節上的「刻符」和璽印上的「摹印」。李斯所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文,用的是蟲書,也就是鳥蟲篆,在寫「六璽」璽文時,則採用小篆體。秦以後,歷代寶璽均採用篆書,都以秦篆為依據,並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宋代和金代採用的是九疊篆文,在寶璽史上獨樹一幟。

元代和清代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其寶璽文字也與別的朝代不一樣。元代寶璽印面有三種文字:左邊是八思巴文字,右邊是漢文,中間是梵文。三種文字同時出現在一方寶璽上,可謂絕無僅用。清代寶璽印面有兩種文字,即滿文篆書和漢文篆書。

「傳國璽」歷盡滄桑

在中國寶璽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彫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這方玉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見證歷史之旅。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兵破秦軍入武關,進軍霸上,直逼咸陽。秦王子嬰無力抵抗,只好出城投降,他跪在咸陽郊外的軹道旁,畢恭畢敬地向劉邦獻上秦朝七璽及一些符節。劉邦建立漢朝後,這方玉璽就變成「漢傳國璽」,被珍藏在長樂宮,成為國之重寶。

西漢末年,王莽用椒酒毒死十四歲的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稱「假皇帝」。當時王莽急於變成真皇帝,很想得到「傳國璽」。但這方玉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裡掌握著,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不便親自出面去逼她交出玉璽,便派堂弟王舜去勸說太后,太后知其來意後大怒,把「傳國璽」擲於地上,結果玉璽被摔掉了一角。王舜忙撿起玉璽,跑回去交給王莽。王莽大喜,連夜找工匠用黃金補上去。從此,這方玉璽就變成了「金鑲玉璽」。

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後,「傳國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何進、袁紹欲盡誅諸常侍,結果何進被殺,何進部曲吳匡、張璋和袁術等人率兵入宮捕殺宦者,中常侍張讓、段珪挾持少帝倉皇出逃,連「傳國璽」和「六璽」都來不及帶走,返宮後發覺「傳國璽」已失蹤。

後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並第一個帶兵進入洛陽,駐軍城南,其部下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了「傳國璽」,孫堅將玉璽偷偷留下。但這事被野心勃勃的袁術知道了,便向孫堅索要玉璽,孫堅堅決不給,袁術便扣押孫堅的妻子,孫堅無奈只好交出玉璽。後來袁術敗死,「傳國璽」又回到漢獻帝手中。

曹丕稱帝后,「傳國璽」在曹魏手裡,三國一統後,「傳國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原大亂,「傳國璽」頻頻易手,先後被前趙、後趙、後秦等國奪得。東晉時,太尉劉裕滅後秦國,獲「傳國璽」。劉裕建立宋國時,將東晉全套玉璽收入囊中。隨後「傳國璽」又傳至齊朝和梁朝。梁武帝時侯景反叛,奪得「傳國璽」,侯景把「傳國璽」交給侍中趙思賢保管,趙思賢後來攜玉璽投奔北齊。後來北周滅北齊,隋代北周,「傳國璽」又轉到隋文帝手上。

直到唐朝,「傳國璽」才有了近三百年的安寧。自朱溫篡唐開始,「傳國璽」又遭厄運,先從後梁轉歸後唐,沒過多久,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他走投無路,持玉璽登樓自焚,見證了多個王朝更疊的「傳國璽」終於結束了它的千年旅程。

兩方巨寶精美絕倫

在封建王朝眾多寶璽中,有兩方寶璽用材精良,構思巧妙,堪稱寶璽之最。一方是宋徽宗時彫刻的「定命寶」,另一方是明建文帝時彫刻的「凝命神寶」。

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藝術家」,他精通詩詞歌賦、金石書畫,獨創的「瘦金書」風格奇特,堪稱一絕。作為皇帝,他對治國之道研究不深,卻投入大量人財物力製作寶璽,力求完美。

登基之初,他與前任皇帝一樣,刻了「受命寶」,寶文是「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稱其為「鎮國受命寶」,簡稱「鎮國寶」,而真正的「受命寶」是新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寶。同時還刻制了「皇帝三寶」和「天子三寶」。

這「八寶」本來已經夠用了,但宋徽宗仍意猶未盡,他召集幾名大學士商議,決定增加一方寶璽,並從《易經》等書摘出一些句子,湊成了「範圍天地,幽讚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十六字寶文。當時于闐國剛入貢一塊罕見羊脂白玉,方圓足有一尺多。宋徽宗大喜,便命玉工將這塊羊脂白玉設計成黍尺長、寬、高各九寸的龍紐巨寶,以符合《易經》乾元用九之數。

材料選定後,宋徽宗下詔令光祿寺選定吉日開工,並要求精心設計,精心打造。五個多月後,這方巨寶終於在政和七年(西元1117年)底大功告成。為了紀念和慶祝巨寶的完成,宋徽宗特意將政和八年改為重和元年,還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舉行隆重的受寶儀式,接受百官朝賀。宋徽宗將此寶命名為「定命寶」,並將之列為前八寶之首。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繼位沒多久,就因削藩引發了燕王朱棣興起的「靖難之役」。當戰爭剛開始時,有使者從西域帶回一塊巨大的和闐青玉,其長、寬、高足有二尺。為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打敗燕王,建文帝決定用這塊美玉彫琢一方寶璽。

幾位學識淵博的大臣經過反覆斟酌,擬定了「天命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宇宙永昌」的十六字寶文,其選詞用意,較之宋徽宗的「定命寶」有過之而無不及。建文帝隨即命令馬上動工。經一年多的精彫細刻,這方空前絕後的寶璽終於彫琢完成。它邊長一尺六寸九分,琢磨精細,精瑩潤澤,五龍騰雲紐栩栩如生,璽面十六個玉筋篆文字體圓潤,蜿蜒秀美。建文帝對這件作品非常滿意,賜名為「凝命神寶」。

建文三年(西元1401年)正月初一,群臣同聚奉天殿,共賀「凝命神寶」的誕生。建文帝期望這方巨寶能保祐他戰勝燕王,實現國泰民安。但可惜事與願違,建文帝派出的軍隊還是沒能擋住燕軍的進攻。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燕王率軍攻入南京,建文帝縱火焚燒宮殿,連同那方「凝命神寶」不知所終。

来源:廣州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