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今名人座右銘拾趣

 2012-03-07 18: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銘,原是古代人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後人或者敘述功德的文字,後逐漸演變成一種文體——「座右銘」。據載,我國的「座右銘」最早見於南朝梁代時編訂的《昭明文選》中的「座右銘」一文中。古代文人喜歡將「銘」放在座位的右邊,於是稱為「座右銘」。由於「座右銘」能給人啟迪和鞭策,增添信心和勇氣,所以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雅士給我們留下多式多樣的「座右銘」,讀來陶冶情操。

壁銘

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了能夠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緒,鍛練自己的克制能力,寫了「制怒」兩字貼在自己的廳堂的壁上,作為「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的言行舉止。

牆銘

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將「富非所望不憂貧」之句用草書寫上自家屋內的牆上,作為其座名銘,表現了他自甘淡泊的生活態度。

枕銘

古代不少文人志士喜歡用堅硬的物品作警枕。有的還寫有奇特的枕銘。如四川省臨水縣出土的一瓷枕有這樣的銘文:「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早看天;古為冤枉者,盡在路途邊」。

印章銘

書畫作品上,除了書畫家的姓章外,還有閑章,所刻的字往往是書畫家用以明志自警的格言。齊白石有一閑章是:「痴思長繩系日」,表示珍惜時間;徐悲鴻則是「困而知之」;李苦禪為「以學愈愚」。

尺銘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將其「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對聯鐫刻在鎮尺之上,激勵自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信心。

桌銘

少年時代的魯迅酷愛讀書。一次,他上學遲到了幾分鐘,老師批評了他,但他並不因為家裡有事而原諒自己,便在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為座右銘,激勵自己珍惜光陰,刻苦攻讀。他曾說:「時間就是生命」。

畫板銘

著名畫家李可染大師曾在畫板上刻下一個「五」字。「五」與「亡」諧音,表示學不成畫,寧死不活。

硯銘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有一塊硯,背面刻著:「堅持寧白,不磷不淄。」意思是「保持清白的本領,決不沾染污穢。」這方硯後來傳到文天祥手中,他又刻了一段銘文:「硯雖非鐵難磨穿,心雖百石如其堅,守之不失道自金。」表達了繼承岳飛遺志,堅持抗敵救國的決心。著名革命家陳毅元帥也有一硯銘,上面刻了17個字「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表達了陳老總高風亮節的思想品質。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