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大選看香港

當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說要一肩扛起敗選責任,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職位並深刻反省時,新北市板橋區的雨忽然越下越大,台下高喊「留下來」、「加油」的呼聲同樣越來越響。有的年輕人禁不住哽咽,有的禁不住下淚,有的不住在揩拭不知是雨還是淚的水珠。民主選舉是殘酷的,不管候選人多努力多拚搏,不管支持者多熱情,勝選敗選就是一面天堂一面地獄,勝的可以振臂高呼,敗的則要黯然離去。
不過,臺灣的民主政制真的是成熟了,真的向上提升了。民進黨的支持者雖然失望,雖然不舍,可大家只是哭了,沒有灰心喪志,沒有呼天搶地,更沒有輸打贏要。落敗的蔡英文則是一派磊落,坦然承擔責任,祝願當選的馬英九總統做好工作,表明民進黨做好反對黨的制衡工作。同樣,勝出的馬英九沒有意得志滿,沒有得意忘形,申言只高興一個晚上就好了,因為國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又承諾會吸納對手的建議,並定期跟在野黨協商國是。

顯而易見,激烈的選戰,力拼到底的選舉帶來的不是族群撕裂,不是利益對抗,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多的瞭解,更多的相互尊重,更多的共融與穩定。那些對民主提心吊膽的人,那些把民主政制視為社會不穩定根源或洪水猛獸的人,應該睜開眼好好看清楚臺灣的民主選舉經驗。他們更應該看到香港特首選舉般的「偽選舉」及小圈子選舉才是分化社會,激化社群矛盾的禍首。

表面上看,特首選舉中幾位候選人特別是建制派兩位候選人好像客客氣氣,有求必應任何重要團體、選委的建議都會考慮,政治期票開了一大堆。但是,由工商界大財團主導的選委會徹頭徹尾是個利益角逐場,是個「分贓」的地方。選委會的選舉研究的不是理念比拚,研究的是利益交投,枱底交易。有權有勢的財團必然得到照顧,非主流的商界或社會團體則要吃「剩菜」,無權無勢的更只能得到財團指縫漏下的肉碎餅碎。這種只顧局部利益、財團利益的選舉機制,這種漠視大多數人利益、整體利益的小圈子,怎能不製造以致激化社會矛盾呢?

只講利益,不講理想固然難以服眾。整個過程的不公平、不公義、不透明更讓被漠視挑戰的人難以接受。是的,民主選舉也必然涉及利益,也必須照顧不同社群的需要。但是,透過選舉過程,透過選戰中不斷公開辯論與修正,不同利益的持份者至少瞭解對方的需要及理據,至少有公開爭論及討價還價的過程。最終即使能互諒互讓,未能消除分歧,各方面也不致各走極端。更重要的是,如何分配,如何調協不同利益是全民的決定,是大家的決定,沒有所謂特權,沒有誰得到特別照顧。即使今次爭取不到,或在意見、選票的「戰場」輸了,幾年後可以捲土重來,再盡力爭取其他人的認同。

特首選舉這樣的小圈子選舉卻不同,利益協調與分配幾乎都在枱底「搞定」,都是黑箱作業。理念再強,民意支持再高的政策,都可以不明不白的被擱在一旁,只有少數人黑心,只有少數有力人士堅持的措施則可以適時不動的留下來,公眾無權改變,無權置喙。更根本的是,市民沒有參與決定跟當特首的權利,大家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大財團「分贓」,只能硬食「分贓」的結果,這怎不讓市民怒火中燒,憤憤不平呢?

可以預期,兩個月後香港的特首選舉後帶來的不是穩定與共融,而是爭議,矛盾不斷的亂局!

(原標題:小圈子選舉只會帶來亂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