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8月5日,普魯士議會開會,國王威廉一世向議會致詞。
威廉一世國王此時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一個月前,他剛剛率領普魯士軍隊在普奧戰爭中打了勝仗。這一仗非同小可,普魯士不僅取代了奧地利在德意志民族中的領導地位,也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基礎。德意志多少世紀以來一直被大大小小諸侯國割據的局面就要結束了,統一的德國就要誕生了,威廉一世的功業對德國而言就相當於秦始皇統一中國。
但是威廉一世在向議員們致詞時可一點也沒有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君王姿態和勝利者的語調,反倒是謙恭地說著小話,真誠地做著檢討,向議會請罪。國王請求議會免於追究政府的違憲責任。
一個堪稱偉大的國君,在剛剛打了令國人無比興奮和驕傲的勝仗之後,為什麼要向自己的臣下做檢討?普魯士國是威廉一世自己家──霍亨索倫家族的,國王為什麼說自己任命的政府違憲了?
這還要從4年前(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宰相說起。
(網路圖片)
威廉一世是1861年接哥哥的班登上王位的。他並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國王,但他在登基一年後任命了一個很有本事的宰相──俾斯麥。這是威廉一世一生中所作的最重要的決定,這一決定改變了普魯士和德意志,也使他自己名垂青史。
俾斯麥出任首相以前是外交官,先後擔任過普魯士駐俄羅斯和法國大使。他雖然不是軍人出身,卻信奉鐵與血的力量,他上任後第一次向議會講演就提出要以武力統一德國,他在議會的講演中說:只有靠「鐵與血」才能實現目標。由此,俾斯麥被稱作「鐵血宰相」。
推行鐵與血的方針就要擴充軍隊和軍備,就要花錢。可議會的議員們不同意政府的財政預算。
十九世紀,雖然歐洲多數國家還是君主體制,但不經過人民的同意國家就不能隨意徵稅和隨便花錢已經成了大多數歐洲人的共識。十七世紀英國的查理一世為了稅與國會鬧翻了,結果掉了腦袋。十八世紀法國的路易十六為了稅被第三等級推翻,最後也上了斷頭臺。所以,沒有哪個君主敢不經過人民的同意說徵稅就徵稅。普魯士議會的議員不是國王指定的人士擔任的,而是由選民選舉產生的,所以,議會不同意財政預算政府和國王也不好辦。
俾斯麥不僅是個強硬的宰相,也是個有計謀的政治家。他知道只要能實現統一大業,就會最終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但他又不敢冒與議會攤派的風險,於是他想了一個繞開議會的辦法。他以議會下院與上院的意見不一致為由,說憲法有漏洞,建議國王下令議會先「休會」,待解決了憲法漏洞後再復會。當議員們在「休會」期間認真探究憲法漏洞的時候,暫時沒有議會約束的政府就放開手腳了,俾斯麥擴大了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增加了軍費開支,加強了普魯士的軍事力量。隨後他大展宏圖了。
俾斯麥先聯合奧地利與丹麥打了一仗,打敗了丹麥,奪取了北方大片土地。然後又找茬與奧地利打了一張,打敗了奧地利,結束了奧地利在德意志民族中的霸主地位,使北德意志統一在普魯士的旗下。
打了勝仗,有了本錢了,俾斯麥建議威廉一世向議會檢討請罪,請求議會的諒解並免於追究政府自行徵稅和支出的違憲責任。於是,就有了打了勝仗的國王向議會請罪這一幕出現。
一個十九世紀的封建國家的統治者能有如此認識:沒有經過人民的同意就徵稅並自行決定如何支出,是一種犯罪的行為。即使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業,實現了民族千年的夢想,也要向人民請罪。而且是在人民並沒有問罪的情況下主動請罪。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計謀、策略或姿態,而是尊重人民權利的意識在起作用。或者說是對人民的畏懼心理在起作用。
一個統治者如果不畏懼人民,那是最可怕的事情,對人民對統治者都將是災難。這是被歷史反覆證明了的真理。
未經人民的同意就不能徵稅,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起點,也是權力合法性的基點,這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的。國家永遠也不會生出錢來,國家得到和支配的每一分錢都來自於人民,因此,怎樣收稅怎樣花錢必須經由人民的同意和授權。這是天經地義的。
這的確是天經地義的。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打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