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既短暫又坎坷,既開心又難過,既美好又苦澀……如果我們能夠懂得人生的七味心藥:‘心善,善樂好施;心寬,寬大為懷;心正,正大光明;心靜,靜心如水;心怡,怡然自得;心安,安常處順;心誠,誠心誠意’,就能醫治自己的‘百病’,從而精神煥發、光彩照人!
人生要懂的七味心藥
我們的探究與發現在這個階段已經臨近結束了,讓我們放平身心,在極為祥和的心態中回顧一下我們對《黃帝內經》所做的探究與發現。
《黃帝內經》這部中華傳統醫學經典,其出發點是養生學,從現代意義上講,就是健康學。養生學、健康學是《黃帝內經》的出發點,也是它的歸宿。
在這中間所講的大量醫學內容,都是為了祛除疾病,恢復健康。
在《黃帝內經》中,醫學是養生學這個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重要手段。任何人都能時時感到《黃帝內經》那統觀天地人的養生學、健康學眼光。
具體到養生學本身,《黃帝內經》中最重要的原則如下:
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從養生學、健康學的意義上,首先要善於預防任何病邪侵入體內。
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一個人要健康,必須使自己相對處在一個恬淡虛無的狀態之中。
如果使用現代意義的語言,那麼,無論我們進行什麼樣的生活內容,都應該保持對待生活的適度距離感,那種從容,那種自然,那種灑脫,那種沒有貪急浮躁的心平氣和,那種淡泊於名利的平常心、平常態,那種在一切繁華喧囂的生活中都心態清靜的定力,這些都是養生學、健康學特別重要的原則。
結合現代人的生存實際,當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帶有所謂的責任和義務時,我們想說,《黃帝內經》所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感覺,依然可以尋找到。
那就是萬事道法自然,那就是做事依照規律,那就是張弛有度,那就是做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那就是一切都有很好的分寸感,那就是隨能任使,隨心所欲。
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獨立守神,呼吸精氣。
這是從養生學角度對「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更積極、更有實踐意義的註釋。
不管在生活中如何煩惱,不管要應付天下萬種事端,不管在入世意義上有多少繁喧的應對和週旋,永遠處在精神內守的狀態之中,永遠處在獨立守神、呼吸精氣的狀態之中。這種狀態應該在我們的氣功修煉中體驗到,在我們安靜休息的時候體驗到,在我們工作、交際的時候也體驗到。
永遠使自己神體合一,永遠使自己神守舍,永遠使自己神魂意魄志各守五臟,永遠使自己的精神不渙散,永遠用自己的神觀照自己的身體,永遠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動。神永遠不驚不擾,不浮不躁,不飛不散,神永遠處在內守的狀態之中,如此,我們就是健康的人。
一旦發生神走病入的情況,也要及時醒悟,及時把神收回來,及時安神、定神、養神、守神。那麼,在相當的意義上,疾病可以不治而癒,或者是一治而事半功倍。
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積精全神,和於陰陽。
這是對獨立守神、精神內守的一個更加具體化的、帶有修煉意義的註釋。
當我們進入真正的養生修煉時,當我們想使自己的養生狀態、健康狀態進入更高水準時,我們精神內守,我們獨立守神,我們積精全神。要和於陰陽,要把握陰陽。
關於和於陰陽、把握陰陽的豐富含義,在前面的文本中已經做了充分論述,往下的總結中也還將繼續概括到。
五,治神。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是從事醫療實踐,還是從事其他的實踐,我們做萬事萬業,都要從治神入手。這樣,就把做事和健康、養生結合在一起。
也只有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才可能把醫學以及各種工作做好。我們要進入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的狀態,要能夠敏銳地把握天下各種事物(包括人體)陰陽的變化,把握好時機。在這種狀態中就能夠更好地做事,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修煉。
六,通達求和平。
這是養生學、健康學的一個原則。
我們的恬淡虛無,我們的精神內守,我們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我們的治神,就體內的具體狀況而言,就是通達而求和平。要使我們的氣血、臟腑、經絡都通達,通達而實現全身心的和平狀態。和諧而又平氣,這是養生學、健康學對人體具體狀況的一個高度概括。
到治療疾病時,就轉化為我們的治療準則。
走出心靈的地獄
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的時候需要急如風雨、迅猛、喧囂、跳躍的節奏;有的時候又需要緩和與柔靜。只有興奮、跳躍、燃燒,生命過於緊張勞累。只有柔靜、緩和,生命過於沉悶。需要兩個偏性的相剋,一個有興奮、有抑制、有跌宕起伏、有從容緩和的平氣狀態。我們有時需要晴朗的天空,需要旺盛的白晝,需要張揚旗幟,開闊胸懷,拓寬眼界,發展視野。有的時候又需要凝重的黑夜,需要安靜,需要休息,需要等待,需要沉思,需要冥想,需要睡夢,需要恍恍惚惚。只有旺盛的白晝,生命處於陽盛;只有黑夜,生命陰盛陽衰。我們需要陰陽的平衡。
有的時候,生活需要運動、變動、活動,需要曲線;有的時候,又需要不變,需要靜止,需要安定,需要平穩。只有運動,將導致勞損;只有靜止,將導致窒息。需要動靜結合,需要陰陽平和。有的時候,需要緊張,需要擴張,需要聲張,需要種種張力,需要張揚;有的時候,需要鬆弛,需要遲緩,需要遲懈,需要收斂。只有張,沒有弛,不可以,會折斷,會勞損,會失去彈性,會變形。只有弛,也不可以,會毫無生氣,會軟弱無力,會萎靡不振,會死氣沉沉,會喪失生命力。
這個世界到處是張弛有道和張弛無道的對比。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自古以來,懂得這個道理就是身心鍛練。身體鍛練最基本的奧秘,就是一張一弛。
在運動中,不同部位肌肉在張弛變換之中,運動與休息的連接是整體狀態的張弛結合。沒有張弛結合,就失去最普通而方便的鍛練身體的法門。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又可以說,勞和逸適度的結合,正是張弛結合的最好體現。勞,為張也,需要有適度的緊張,適度的興奮,從神經到體力的一定運動、活動;而逸,就是弛也,就是鬆弛,就是遲緩,就是安靜,就是靜止。只勞不逸不行,那是死亡之道;只逸不勞不行,同樣是死亡之道。
所以,天下最合理的事情不是只勞,天下最好的養生也不是只逸;最好的事情,最好的養生,都是適度的勞逸。
人有飲食和不飲食之分別。
沒有飲食不行,人需要飲食,沒有飲食就沒有生命力。但是人又需要不飲食,需要飲食的空歇,需要飲食的停頓。
就人的消化系統而言,飲食乃為張也,不飲食乃為弛也。飲食乃為消化系統的勞也,不飲食乃為消化系統的逸也。飲食乃為消化系統的動也,不飲食乃為消化系統的靜也。飲食乃為消化系統的晝也,不飲食乃為消化系統的夜也。飲食乃為生活的燃燒、迅猛、興奮也,不飲食乃為生活的熄滅、抑制、柔靜也。
只有飲食,不行,我們的五臟六腑會勞損,會脹破,是滅亡之道。不食,就一般人來講,也不行。因為絕對的不食,且不要說週身沒有營養,五臟六腑的活動也將失去了鍛練的機會,不用則廢,它也會衰亡。
食與不食也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那麼,一定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也是需要的。
七情活動是情緒的一種張力,一種運動,一種勞動,一種消化;沒有七情,沒有情緒,那是一種鬆弛態,一種休逸,一種腸胃的不消化狀態,一種厭煩。
一定的七情變化,一定的情緒上的緊張,是對心理的一種鍛練,是心理的一種活動,相應而言,也是臟腑的一種活動,因為情志入臟腑;一定的情緒鬆弛是心理的休息,也是臟腑相關聯的休息。
從這個意義上,作為一個普通人,沒有情緒活動,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個人就是死人。但是,情緒活動過分,也是要疾病,要死亡的。
所以,平和狀態,一張一弛,既有情緒激動、活動的程度,又有情緒從容、和緩、調整、平靜的時候。張弛有道,平氣狀態而已。
那麼,一個比較高級的狀態,躁靜平和,晝夜平和,動靜平和,張弛平和,勞逸平和,飲食、不食平和,情緒活動(張力)與情緒靜止(鬆弛)平和,這是自然取之。
一切生活的節奏,心理的、生理的各種節奏,各種思想,各種情感,都如流水一般,如水面上的波浪一般,動靜由它。我們還有一個生命的本來,還有禪宗意味上的本心,它很安靜。所謂本心即是神中之神。
人的神情、神志是一個整體結構,然而,它有更核心和更外圍之分。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神情最外圍的部分,各種各樣的思想活動也都是外圍的活動,真正的神是那觀照一切的本來存在。它安安靜靜把握著生命,觀照著生命活動,觀照著情緒活動,觀照著生理活動。
把神放安定,把心放安定。我們或許在古人這種修身養性、修禪頓悟的語言後面,真正領會到生命的奧秘,領會到什麼意義上的以平為期才是真正透徹的以平為期。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人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