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三年減持中資行套現兩千億港元

從2009年至今,美銀、高盛、淡馬錫減持的動作最為頻繁,僅美銀一家就套現1433億港元。

歐債危機的蔓延再次灼痛了歐美銀行業的神經。資本金告急,無奈之下,外資行只得減持中資行股份套現,返回後院救火。近日,高盛以每股4.88港元的價格出售17.52億股工商銀行H股,美銀減持建行的消息傳出。

一幕當年次貸危機的活劇又在重演。從2009年至今,外資行減持中資行成為熱門話題。根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三年間,外資行共減持套現2230億港元。僅美銀一家就套現1433億港元,高盛、淡馬錫分別套現260億、280億港元。

2009年——後院起火

2009年,次貸危機不斷蔓延,多家銀行問題纏身,急需補充資金,於是便紛紛拋售中資行股份套現。

中國銀行H股一批限售股於2008年12月31日解禁,解禁當日,瑞銀就公告稱通過配售方式向機構投資者出售全部所持中國銀行34億H股。配售價較中行H股此前收盤價2.12港元折價12%。瑞銀此舉套現8.08億美元,折合港幣63.43億港元。

1月7日,美國銀行以每股3.92港元的固定價格出售56.2億股建行的股票,比建行在此前一天的收盤價4.45港元大幅折11.9%,套現220億港幣。

此外,蘇格蘭皇家銀行以協議轉讓方式出售了其持有的中行108.09億股H股,配售價為1.71港元,套現約184億港幣。

2009年5月,美國政府對19家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揭曉,美銀未能通過,並需補充約300億美元資本金,於是再次出售建行股份兌現收益。此輪減持價格為4.2港元/股,出售新近解禁的所持135億股建設銀行H股,約佔建行總流通股的5.6%,套現資金567億港幣。

2010年——正常交易

2010年10月,高盛在場外按每股5.74港元,減持工商銀行30.41億股H股,套現174.56億港元。工行新聞負責人當時稱,高盛表示將繼續保持與工行的戰略合作關係,繼續做工行的戰略投資者。

2011年——多因素交錯

原因一:看空銀行股

進入2011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使得銀行股的未來被不良的情緒所影響。此時外資拋售中資銀行股,被市場解讀為對地方平臺貸款風險的憂慮。

美國銀行於8月31日及9月2日向機構投資者和境外基金出售建行H股130.77億股,價格為每股4.94港元,共套現646億港幣,此舉被市場解讀為是由於國外機構對中國銀行業整體風險的憂慮。

原因二:正常交易

7月淡馬錫對中行和建行H股的減持,被認為是投資組合的正常調整。

據2011年7月6日媒體報導,當天淡馬錫經由摩根士丹利安排,分別配售51.88億股中行H股和15.02億股的建行H股,合計套現逾280億港元。據有關專業人士分析,這應當是淡馬錫平衡現金與股權、補充資本、保持資產組合靈活性的正常行為。淡馬錫控股中國區總裁丁瑋也在北京表示,淡馬錫減持中資銀行股份是出於風險控制比例的考慮,淡馬錫仍看好中國經濟和中資銀行,不會在中國農業銀行的限售股解禁後減持農行股份。

10月,農業銀行H股先後遭受德銀和摩根大通的減持。聯交所的資料顯示,德銀於10月11日以每股平均價2.968元,減持農行2.81億股,涉資約8.35億港元。10月20日,摩根大通在場內減持5041.52萬股H股,每股平均價2.78元,涉套約1.4億元。

原因三:後院起火

2011年11月9日,高盛減持了17.52億股工行H股股份,比原計畫出售24億股的出售規模大幅縮減。據悉,高盛此次也套現約85.5億港元,每股作價4.88港元(合63美分)至每股5港元。今年10月18日高盛發布的財報顯示,由於投行業務、資產管理以及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大幅縮減,其第三季度淨虧損4.28億美元,合每股淨虧損 84美分。

分析認為,由於恆康公司和美國國際集團等集團要就高盛銷售的抵押貸款相關產品對其提起訴訟,高盛可能訴訟損失估值約26億美元,高額訴訟費可能成為高盛套現拋售工行的原因。

由於自己後院起火而拋售的不僅僅是高盛。近日傳言美銀將拋售建行股份的消息,雖然建行回應只是市場傳聞,也同樣被分析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惹的禍。據悉,11月4日,G20國集團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發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G-SIFIs)名單中,美銀是美國上榜的7家銀行之一。這29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需要在符合巴塞爾新資本要求的 7%核心資本充足比率外,面臨1%-2.5%的額外資本要求。雖然峰會暫未公布是否對這些位列名單的銀行施行1%-2.5%的強制資本附加要求,不過,如果這一措施落實,美銀將需要增加2%的額外資本,即其核心資本充足率須達到9%。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曹蓓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