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問題」被中國的主流媒體渲染得神乎其神。它們總是向公眾強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是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為什麼能喚起無數志士仁人,為之奮鬥犧牲?就因為有共同富裕的目標,有公平、正義的追求。」(中國青年網2011-09-18)
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有這麼大的能耐,可以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
人們注意一下就會看到一個事實:熱衷於「共同富裕」的人從來沒有給這個概念下過一個肯定性的定義。這也就是說,從經濟上講,到底所有的社會成員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水準才能稱之「共同富裕」?如果說,共同富裕就是人人都能過上一種平等的經濟生活,那麼,這種日子在毛澤東時代已經成為了現實。在毛澤東時代人們到底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如今頭髮斑白了的人都記憶猶新。那樣的「共同富裕」連鬼都不想要。
所以,鄧小平要改革開放。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現實又是什麼呢?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嚴重的兩極分化。有的人別墅成群,有的人挖地洞蝸居。有的人生病住院分文不交,最後可能還有賺頭;有的人生了病,輕者干挨著,重者只好在家等死。有的人過年的肉食品多得吃不完,最後只好一扔了事;而有的人大年三十除夕夜只能買兩斤肉骨頭熬蘿蔔湯……這些情況如果僅僅只發生在幾個人身上,那完全是他們自己無能,可問題是,這樣的人太多了,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正因為如此,執政者才提出來要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民生問題上頭來。
改善民生,這僅僅是個濟困扶窮的問題,與「共同富裕」不沾邊。
現在,濟困扶窮問題成了中國最大的社會難題之一。今天的中國,不論是率先富裕起來了的發達地區,還是有待開發的貧窮落後地區,其當家人都在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民生問題上,至少從宣傳上是如此。總體看,形勢不容樂觀。一個例子就可以證明這一點:越是富裕地區的白領階層階層越是買不起住房。新的「三座大山」把中國廣大的貧窮者壓得抬不起頭來。別忘了,今天的中國仍然有2.5億的窮人,也就是每天只有一個美元的消費能力的人們。
假如,我們的人民政府連濟困扶窮的問題都解決不好,連那2.5億窮人都不能「消滅」掉,還好意思多談什麼「共同富裕」嗎?中國共產黨為「有公平、正義」之「共同富裕的目標」奮鬥了90個年頭,最後的結果就是奮鬥出了個兩極分化來。那麼試問,還會有多少「志士仁人,為之奮鬥犧牲」?
至少可以肯定,我們的「人民公僕」當中之大多數是不願意「為之奮鬥犧牲」了,他們願意的是享受改革開放之最大成果。事實上也正是這樣:中國30多年來最大的改革開放成果基本上都被我們的「人民公僕們」享受殆盡。不說其中的貪官污吏,單單就說一般的公務員,他們的待遇比起其他社會成員來,那是要高出一到兩個台階的。社會對之的具體反映,就是人人都往公務員裡面擠:只有進了這個「保險箱」,才能基本上「平安無事」過一輩子。
人人都想當公務員,這是對前途失望的具體表現。國民看不到前途,國家的希望又在哪裡?在一個希望渺茫的國度裡,能夠「共同富裕」得起來麼?
「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願望再美好,也畢竟是個願望,不是事實。人們不能生活在願望裡。現實一點的做法,還是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別老是拿那些不著邊的事兒蒙人。有人說:「真要出現兩極分化,再想平衡,就非常困難了,就會傷害感情了。」這是地道的胡扯:明明是中國的兩極分化已經嚴重到了不能再嚴重的地步,他還在那裡「真要出現兩極分化」!
持有上述觀點的人還胡謅什麼:「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不能等、不能拖,越往後,解決起來就越難,成本就越高,付出的代價也會越大」這也是睜眼說瞎話。
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中國人不是要那個虛無縹緲的「共同富裕」,而是要「生老病死有依靠」。人民政府首先把「生老病死有依靠」這句話落實了,再來談其他,可能底氣就更足了。也惟有如此,中國老百姓才更有活頭勁兒。
老百姓所需要的,就是實際利益。社會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罷,只有能夠有效解決好「生老病死有依靠」這個社會大難題,才是真正的好。至於那個「共同富裕」,還是讓我們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輩們去解決吧!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