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訪港三天,並沒有令香港人對北京未來的話事人產生任何好感。相反,特區地方衙門過敏的反應,令到不少人忽然醒覺,原來回歸之後的香港,避免不了做殖民地的宿命。
今次訪問之前,香港平民百姓,大多不知道李克強是何方神聖。畢竟,大多數簡單的香港人,不會關心政治,更不會關心大陸的政治。事實上,京官出巡,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算是什麼大事。
可是,特區衙門的師爺和一眾鄉紳,卻有另一套思維邏輯:京官是國家領導,李克強更是待命中下一屆領導中的領導,接待規格當然要高人一等;否則,不用等到老爺覺得招待不周,就算只是隨從的覺得香港人不合禮數,也會對他們的官運非常不利。結果,在師爺和鄉紳過分緊張的安排之下,幾天的出巡無端牽起許多看不見的滋擾和糾紛。對不諳香港風土民情的外國人,單從特區安排來看,還會以為出巡者是北韓金正日般的貨色。老實說,就算是我們見慣了港式師爺行事作風,也很難因為這種封閉式的訪港,對這位未來的國家頂級領導產生什麼好感。
「這樣不公平啊!以前英國人管治,皇室成員也會來港;當時的保安,不是更嚴密嗎?當年女皇訪港的時候,負責保安的人會讓反對殖民統治的示威者出現嗎?為什麼英國人這樣做就不算打壓言論自由?今天我們的未來總理到港,就一定要到處都見到抗議示威?」我可以想像得到,愛國愛黨人士的標準答案,來來去去離不開那幾句話。
正如西諺所云: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以前的殖民地政府有打壓言論,不代表現今的政府也順理成章可以去消滅聲音。愛國愛黨人士經常犯的邏輯謬誤之一,就是用人家以前的不好,來支持自己今天犯錯。社會要進步,明知以前是錯,今天就更加不可以再犯,對嗎?再者,從前英國人管治的時代,訪港的是皇室,真正掌握行政權力的英國首相,卻從來都是過門而不入。皇親國戚,本來就沒有什麼工作的一家人,偶爾出訪只不過是為了在精神上維繫英聯邦國家的友誼,娛樂價值大於實際作用。當年的倫敦政府,要是對殖民地的管治有任何意見,也只會循殖民地部系統低調傳話。這個傳統智慧,目的就是為了肯定總督的管治威信。 回歸後的特區,最大分別就是到處都有接上了北京關係的愛國愛黨人士。 平情而論,李克強在香港亮相,本來無可無不可,反而是特府師爺和鄉紳卻用行動說明,港人治港,原來是個美麗的誤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港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