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原子彈轟炸日本 愛因斯坦悔恨一生(組圖)

 2011-08-09 15: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9
    小字


原子彈在長崎爆炸的畫面

在獲悉德國開始核裂變研究之後,流亡英國的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說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總統寫了那封著名的信,敦促美國製造原子彈。於是美國開始了名為曼哈頓計畫的絕密原子彈發展計畫。1945年8月的6日、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導致廣島十萬多居民死亡、長崎市近四萬人直接死亡,總計十四萬人員死傷。愛因斯坦後來就說,自己一生做的最錯的事就是提議研製核武器。


原子彈爆炸畫面

原子彈的研究起因

由於納粹德國對德國本土的猶太人的迫害,使得許多猶太人科學家逃到美國避難,在當中,很多人提醒美國當局,德國人正在製造一種「超級武器」。

1939年,格拉德、費米、拉德和特勒等科學家擔心德國製造出核武器,希望美國政府能夠率先研製出核武器。當他們遊說時,官員們認為這些科學家是天方夜譚,最終,他們尋求愛因斯坦的支持。

1939年8月2日,在愛因斯坦與其他幾名科學家一同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政府需在納粹德國之前研製出核武器。

1939年10月19日,羅斯福正式簽署了研製原子彈的文件,兩日後,美國成立了代號為S-11的「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員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的「珍珠港」成功,致使美國政府下定決心加速研製「原子彈」。1942年6月,美國原子彈研製計畫正式開始,由於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曼哈頓區,所以此項計畫又被稱為「曼哈頓計畫」。同年在新墨西哥州一望無際的沙漠上建立了核試驗中心,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廣島和長崎是目前全世界唯二被核爆的城市

「曼哈頓計畫」成功應用

1945年7月初,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其代號分別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其中「大男孩」和「胖子」採取內爆法,以鈽239為核裝藥,而「小男孩」則採取的是槍法結構,以鈾235為核裝藥。

7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抵達波茨坦。7月16日5時29分45秒,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成功爆炸。

由於1943年後,美軍在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傷亡慘重,軍方極力要求對日本人使用核武器。

1945年春,美軍進佔德國西部,發現納粹的核研究只限於實驗室階段而沒有武器製造計畫。愛因斯坦得知後,馬上向白宮提出不必要再使用核武器。美國7名著名科學家也起草了請願書,也聯名致信要求美國不要使用原子彈。

但是美國軍、政雙方堅持使用原子彈,以盡快解決太平洋戰爭,及避免美軍慘重的傷亡,同時可以削弱蘇軍對日作戰的意義。

1945年7月30日,日本拒絕美英蘇三國在波茨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日本如果不立即投降,「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1945年8月6日上午8:15,「伊諾拉.蓋伊」號飛機在廣島上空9,906米投下了「小男孩」,原子彈上的引信爆炸高度設置在600米,在接下來的爆炸中,一座城市消失在閃光中……。

1945年8月6日早上8時15分,艾諾拉•蓋號在廣島上空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戰爭的原子彈(小男孩原子彈),造成廣島10萬多居民死亡。估計到1950年止,由於癌症和其他的長期併發症,共有20萬人死亡。

1945年8月9日,B-29轟炸機大貨櫃在長崎上空投下胖子原子彈,導致長崎市近4萬人直接死亡,總計14萬人員死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點,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爆炸前的長崎市浦上區


爆炸後的長崎市浦上區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核轟炸的消息傳來,大多數參加「曼哈頓計畫」的科學家們卻心情十分沈重。愛因斯坦後來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後悔之中。他痛心地說,當初致信羅斯福提議研製核武器,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他甚至懊悔當初從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寧可當個修表匠。」

奧本海默對廣島和長崎所遭到的巨大災難也深感內疚,曾對杜魯門總統表示自己手上粘滿了鮮血!並在以後的歲月裡積極投身反對使用核武器的運動。

1950年,當美國宣布研製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氫彈時,在轟炸廣島時擔任氣象偵察機機長的克勞德‧伊塞利少校就以自殺來表示抗議!

親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克米特‧比漢上尉在臨終前唯一的心願就是:「但願我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投下原子彈的人!」


被破壞的浦上天主堂


被夷成荒野的浦上天主堂區域


被破壞的廟宇、佛像


爆後的倖存者

来源:大紀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