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相撞:中國體制問題面面觀(圖)

動車相撞事故成為大陸和香港社會密切關注的新聞。這一悲劇事件再次折射了中國大陸體制的深層問題。若不加速改革,所謂的「中國崛起」很可能就會成為曇花一現。

技術疑問已在 善後處理更糟

發生在溫州的動車相撞事故,帶出了一連串疑問,比如:為什麼一場普通的雷電就能把一個先進的動車電網擊毀?為什麼在第一輛列車因停電而被迫停車後,十幾分鐘內居然無法通知後面的動車?

所有的這些疑問既是技術層面的疑問,同時也涉及到技術背後的管理乃至體制層面。眾所周知,中國的鐵路系統近幾年開始提速的進程,中國的高鐵系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全球最為先進的鐵路系統。但同時,中國鐵路也頻頻傳出事故,京滬高鐵剛剛開通,就已發生了幾起事故。

事故發生後,鐵道部的回應和處理再次讓人感到十分失望,同時在失望之餘感到這其實更多地折射了體制的問題。最近幾天,中國的網際網路上瘋傳鐵道部發言人「你信嗎,反正我是信了」、「這是一個奇蹟」、「總之,它是發生了」等讓人覺得既沒有頭緒,也沒有邏輯,更沒有良知的言論。

事故發生不久,現場的救援隊伍就表示救援已經結束。然而就在宣布救援結束之後幾個小時,一列廢車廂裡發現了一個兩歲的女嬰;事故現場也遭到破壞,報廢車廂被匆匆掩埋。這一舉動遭到日本新幹線專家的嚴厲批評,認為這是極其不專業的做法。而中國的網民則更多懷疑此舉意在掩蓋真相。

一方面是事故真相尚未查清,甚至連真正的救援工作也還沒有結束,另一方面卻是發生事故的大橋卻已在事故後48個小時內宣布通車。顯然,對鐵道部門來說,更為擔心的是因鐵路中斷而帶來的經濟損失。因此,一些民眾發出怒喊:「到底是救人要緊,還是通車要緊?」

更有甚者,在對死難者的賠償方面,當地出臺了賠償五十萬人民幣的標準。這一標準顯然不能為許多死難者家屬接受。溫州是浙江著名的民營企業基地,許多人根本不需要金錢撫慰,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的救援和事實的真相。但當地政府居然還出臺了另一條規定:先簽訂賠償合約者可獲得獎賞。這一顯然帶有侮辱性質的規定更為激起了民憤,有死難者家屬痛斥這是買賣行為。

一個本來已帶有深層問題的動車相撞事故,在救援、善後處理的過程卻帶出了更多的體制的問題。

宣傳管理部門再出低級禁令

更為離奇的是,在此次牽動中國全國上下的悲劇中,中國的宣傳管理部門依然沿襲了極其落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這幾天正在對中國大陸(甚至包括香港)的媒體下達各種禁令。

此次溫州動車相撞事故發生後,中國大陸媒體在開始階段出現兩種不同的現象,一是所謂四大報紙依然中規中矩地對事件予以報導,二則是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則展現了初步的鋒芒。新華社發表了《三問溫州動車事故》一文;被網民稱為「CCAV」的中央電視臺則也不甘落後,主持人白岩松在節目中將矛頭直指鐵道部發言人,並明確表示「我不敢相信」;也有央視的女主持人在播報時留下了眼淚。

但所有這些人性的善良和職業良知的呈現,最後都敵不過來自宣傳部門的禁令。這幾天,不少中國媒體都收到禁令,要求淡化對賠償問題的報導,要求報導時展現大度和高度。然而,一些中國的媒體工作者私下苦笑,實在不懂此時該如何展現「大度」和「高度」:是要求死難者家屬「大度」,不計較賠償金少嗎?還是要求民眾從高鐵未來前景光明的「高度」,來理解目前的人命傷亡?

中國的宣傳管理部門有一個奇特的「時間差」,即往往在事件發生後鴉雀無聲,而發現苗頭不對後才發出禁令,而禁令的內容大多數媒體工作者幾乎閉著眼睛都能編出來。於是,無論是過去的礦難,還是此次的動車相撞,開頭的十幾或二十幾個小時,往往是新聞最開放的時間。

動車相撞事故,發生原因和善後處理已經折射了許多深層問題;宣傳管理部門再橫插一槓,則更將事故背後的體制問題暴露無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崇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