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聽到來臺灣的大陸朋友說起臺灣的美好:城市乾淨、排隊秩序井然、人們彼此斯文有禮、樂用環保餐具並認真回收垃圾。在開放臺灣自由行後,大陸朋友可以在阿里山和日月潭的小巷弄中,在更一般市民的生活中,發現這些美好。
對許多大陸人來說,臺灣體現了中國文化或傳統道德美好的一面,而他們痛恨這些美好的東西被自身所處的制度環境所磨滅或摧毀。
常常大陸人把臺灣說得好到我都不好意思。因為臺灣人也常常對生活充滿了不滿與厭惡,也仍然不時覺得這個城市醜陋而髒亂,並偶爾也會遇到惡意以對的路人或試圖詐騙的商家。
但臺灣也確實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臺灣人這些優良的公民素質是從哪裡來的呢?這當然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有關,但或許,這更是二十多年來臺灣民主化的產物。
民主作為一種制度,確實隱含了以某種公民美德作為這個制度的底蘊。例如理性、溫和,以及更重要的,對人的尊重。民主的根本價值,說到底,就是以人為本,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價值,確保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例如,過去臺灣民眾去公務機關辦事,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甚至櫃臺都是高不可攀。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任民選臺北市長上任後便開始大力改革這個文化,降低民眾洽公櫃臺的高度,且必須為民眾奉茶,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對人的尊重不僅存在於國家和公民之間,也存在於公民彼此之間。所以,在民主社會中,會有比較高的社會信任度。相對的,在一個專制社會中,因為社會充滿著意識形態與謊言,且規範社會秩序的規則不透明,充滿了潛規則,所以社會信任度很低。社會信任度低當然無法建立良好的公民素質。
民主社會也可能讓公民更遵守某種公共秩序,因為這種秩序是基於自願服從的原則,而不是強制性的。畢竟,民主的基本原則就是在每個人選擇之後,服從大家的集體決定。更進一步說,民主社會中的公民會更主動參與公共事務,而不會自掃門前雪。例如,臺灣的社區運動就是開始於民主化後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許多基層社區區民開始一起關心社區的歷史、文化與風貌改造。
從功能性來說,民主制度也使得人們有渠道表達並解決他對私人生活或公共社會的不滿。他可以打電話投訴官員,可以寫文章批評政府,可以組織人上街頭抗議,可以找議員幫忙,因此可以減少社會的暴戾之氣,減少被壓抑而隨時等待爆發的憤怒。
民主也讓在經濟發展下被犧牲的原則(如環境保護)可以有被伸張的機會。民眾在面對經濟開發與環境污染時,他們可以選擇要什麼,因為這是他們的生活,要靠他們的價值選擇。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公共討論後,會讓民眾重新省思GDP主義,而不再只是急切地追求發展。
理想上,民主尊重緩慢的原則,因為要讓所有受影響的人有表達的機會,然後大家溝通、討論、決策,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率。而緩慢,似乎正是許多人對臺灣的印象。
總之,當自由行的大陸朋友踏上臺灣的土地,被這個地方的美好人情與公民素質感動時,請記住,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當然,臺灣還有許多缺陷,距離民主的終極理想還有不小的距離,但畢竟還在努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臺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