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對經濟「滯脹」的擔憂情緒開始在基金經理中蔓延,上週基金出現了罕見的大規模集體減倉動作。
據國都證券研究所測算,上週基金平均倉位大幅下降,全部基金近乎一致減倉,高倉位、超高倉位水平基金數量明顯減少。具體而言,開放式偏股型基金(不包括指數型基金)的平均倉位上週下降了3.09個百分點至74.29%。剔除各類資產市值波動對基金倉位的影響,基金整體主動減倉3.1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基金倉位多空策略分歧不同的是,幾乎所有基金在上週選擇了減倉的動作,佔比接近99.2%。其中,有3成以上的基金選擇了5%以上的較大幅度的主動減倉,這在以往亦是較為少見的。
此外,六大基金公司倉位亦一致下降,其中嘉實和博時的主動減倉幅度相對較大。
對於基金倉位近期「一降再降」,有基金分析師認為,股票方向的基金倉位在持續下降之後,目前基金倉位已經處於相對低位,這意味著基金應對贖回或加倉均有較充裕現金,如果市場環境轉好,基金具備發動行情的充足彈藥。
但亦有基金分析師認為,在通脹依然高企而經濟增速開始下滑的情況下,即使基金手握充足的現金,亦不會輕易加倉。在其看來,目前市場依然處於區間震盪階段,基於考核以及排名等壓力,很少有基金會選擇左側交易,因此,在趨勢明朗之前,基金更多是選擇「多看少動」。
對於「滯脹」的擔憂,或成為基金大規模減倉的導火索。
摩根士丹利華鑫的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市場在五一節後,受PMI放緩和通脹高位的困擾,對經濟滯脹的擔憂顯著增加。深圳一家大型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認為:「近期市場下跌主要是源於兩方面原因,其一,除通脹和緊縮政策外,新的經濟數據使得市場進一步增加了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另一方面,在沒有新資金進入的前提下,3000點之上多方依然很難佔據絕對性優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個市場在2800—3000點之間箱體震盪的格局並沒有改變。」
易方達基金首席投資官陳志民對於經濟預判則相對樂觀。他認為,緊縮政策的影響在一季度已經有所體現,二季度還會延續。不過,一旦實體經濟受到較大影響,宏觀政策就有可能適當放鬆,因此,這應該是一個時間與空間都比較小的調整週期。
今年以來市場雖然沒有什麼跌幅,但隱藏了幾年的問題卻一湧而出。先是發行,動輒60倍、80倍超高市盈率的新股在讓一部分人一夜暴富的同時,也讓投資者"中籤如中彈"。後是退市,以ST星美為代表的殭屍公司,即便淨資產為負,市值仍然高達幾十億,員工只剩下個位數,連年虧損但就是不退市。
人民日報8天兩論股市,前者質疑發行,後者討論退市,無一不命中當前資本市場的痛處。這與以往《全力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信心逐步恢復 資本市場活力再現》等稿件相比,無疑犀利了許多。新近出爐的這兩篇稿件在股民中的影響也遠不是以往稿件所能達到的。在全國媒體的聲討聲中,兩者的改革已經是不得不行的事實,人民日報的文章顯然是在為資本市場的變革造勢。
之所以選在這個時點,也有著更深的考慮,因為,一個足以影響整個市場的事件正在醞釀之中。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嘯東上週五稱:"上交所有望在今年推出國際板……國際板的重要性比個別品種要高得多"。
如果所言不虛,那麼距離國際板的誕生也沒有幾個月了,提前治理好國內資本市場中發行與退市的頑疾顯然是必須要進行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國際板誕生不久就遇到與主板同樣的尷尬,都無疑會鬧出國際笑話,丟人丟到國際上去。
想要避免這種尷尬,解決當前市場的幾大頑疾,營造一個輕鬆且能賺錢的市場氛圍是必要的,這恐怕也是人民日報率先出聲的原因所在。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左手是權威媒體營造氛圍,用改革提升投資者信心,右手很可能是來自帶有國家隊色彩的主流資金進場護盤。
近日有消息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在5月上旬向去年年底新增的8家基金管理人劃撥了總計100億元的資金,60億為權益投資額度,40億為債券投資額度。作為A股市場中"股神"一樣的級別,社保基金總是能夠扮演"逃大頂"與"抄大底"的角色。在這個時點,社保基金高調準備進場,顯然在向市場高呼已經認同目前的點位。
一個在前幾年被股民經常掛在口中的"政策底"很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基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