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向東走 向西行(組圖)

溫哥華市中心,經常看到新移民的身影。

Wendy認為加東更適合技術移民發展。

小Helen(中)在加拿大最喜歡的節日是萬聖節。

天朗氣清的日子,新移民多喜歡成群結隊外出,舉行燒烤等活動。

中國的史學家司馬遷二千多年前在《史記》裡記載說:「百裡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說大千世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代更新了,地域也變了,來到加拿大的新移民,卻依然在東走還是西行間,不斷地選擇和調整,由此也演繹出「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多彩生活。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懷揣著美好夢想的新移民尤其這麼想。

從中國到加拿大,從加東到加西,一個個夢想都在他們不停的走動和努力中實現。雖然老話也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但是,一路走一路望,夢想在遠方,依然成為一些新移民的生活追求。並且,路上的風景,不管是荊棘叢生,還是鳥語花香,都成為了他們生活中難得的人生體驗和刻骨銘心的記憶……

留學歐美 最終落戶溫哥華

說Wendy Huang是個世界公民,也許有點誇張。但是留學歐美、遊走東西方的她,卻是個為了理想不懼怕遠方、為了追求敢於瀟灑走一回的新時代女性。

Wendy是個湖南妹子,外表看上去柔柔弱弱,聲音聽起來甜美圓潤,給人感覺是個文靜秀氣的辦公室白領,但實際上,她的生活從求學時代開始,就是不停地走在路上。

落腳多倫多 感覺似鄉村

1995年,Wendy和丈夫從德國移民到多倫多時,只是因為有一個朋友在多倫多,他們一家就把登陸加拿大的城市選擇在了多倫多。

可是,一到多倫多,他們就感覺是從城市來到了農村:屈指可數的高樓大廈,每個購物中心裏幾乎相同的連鎖店,街頭人們樸素的著裝和憨厚的笑容,偏僻一點地方類似原始森林的未曾開發的公園因素,與他們心目中的國際大都市形象相去甚遠。

不過,很快地,他們就喜歡上了這個鄉村風格的國度,這個轉變,是由他們的朋友帶動著,不知不覺地進行的。

記得是他們剛到多倫多的第一個週末,朋友在週五的晚上給他們打電話,邀請他們一家去公園燒烤,他們詢問需要準備什麼食品,朋友說:「你們剛剛到,什麼都不要準備了,我們是經常出去燒烤,準備起來很容易,你們第一次參加,就當是觀摩學習吧。」

週六一大早,朋友開車來接上他們一家,會合其他兩家朋友,一行人浩浩蕩蕩朝公園進發。時值初夏,天氣晴朗,一路上歡聲笑語的,朋友的車裡正播放著羅大佑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草叢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聽著熟悉的歌聲,看著朋友的笑臉,Wendy的心裏瞬間充滿了溫情,綿軟的思鄉之情一掃而光。

燒烤之樂也 鄉愁全拋光

一個小時後,他們一行將近20人來到了一個公園,除了Wendy一家,其他人都是熟門熟路的,男士找合適的燒烤爐,簡單清掃一下,添上買回來的小煤球,點火準備開烤;女士們則是張羅著收拾好一到兩張野餐臺,鋪上從家裡帶去的桌布,其他人就開始把牛肉乾、土豆片、清洗好的水果、自己家裡做的小蛋糕、涼拌菜、飲料等拿出來;還有一些人給孩子們支起簡易的羽毛球場,或是拿出飛盤、小足球、風箏。

野餐臺旁邊,一個方方正正的冷藏箱(Cooler)裡的醃製雞腿、雞翅、羊肉串拿出來蓋好,鋪上報紙,就成了撲克愛好者角力的戰場……這一切,都讓Wendy看的眼花繚亂,原來在加拿大的週末是可以這樣過的,輕鬆而舒適,這樣的鄉村生活,無疑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烤爐上,希臘香腸、義大利辣腸、雞腿、雞翅、羊肉串在慢慢溢出不同的香味,有人坐在野餐臺邊,閒話家常,聊著家鄉或是身邊的新聞趣事,有人陪著孩子們在草地上踢球、扔飛盤,有人圍坐在一起,「鬥地主」正酣。

此情此景,讓Wendy覺得,這樣的生活才算是生活吧。

以此為家 享受生活

這些朋友大多都是留學後轉為移民的,都有一技之長,也都有一份或專業或臨時的工作,可是他們以此為家的心態,深深地感染著Wendy。

機會多 加東更適合技術移民

Wendy的丈夫是學電子工程的,又擁有德國大學的碩士學位,所以很快在多倫多找到了專業工作,Wendy也安心地懷孕生孩子,開始在加拿大的新生活。1996年,當時的加拿大電訊龍頭老大、曾經的世界電訊巨人——北電網路公司(Nortel Networks)——擴大經營,大力網羅人才,Wendy的丈夫進入位於渥太華的北電網路公司任職工程師,於是他們一家搬到了渥太華。

科綱泡沫破滅 夫回上海創業

在多倫多和渥太華生活的日子裡,Wendy漸漸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方式,在多倫多時朋友很多,一點也沒有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到了渥太華,丈夫工作也稱心,當地的氣候、住房條件都較多倫多優越,他們也過得很開心。

到了1999年,世界電訊工業泡沫出現,北電網路也開始走下坡路,Wendy的丈夫卻興起了回國創業的豪情,而且有了念頭就放不下,毅然於1999 年回到上海,開始了艱苦而快樂的創業。當時,Wendy還在渥太華大學唸書,直到2000年拿到碩士學位之後,才追隨丈夫回到上海,和他一起創業,其中的千辛萬苦和難以表述的成就感,讓他們兩個一直堅持著,努力著。

直到2006年,Wendy丈夫的公司在上海慢慢地發展著,他們的兩個孩子卻都到了上學的年齡,國內的事業放不下,孩子的教育也不容耽誤,於是丈夫留守上海,Wendy就帶著兩個孩子來到溫哥華,這個離中國最近的大城市,一晃就是4年,老大今年已經上高中,老二讀4年級。他們的家成為溫哥華許多個太空家庭當中的一個。

加東加西生活細節區別大

加東4年和溫哥華4年的生活比較,Wendy其實更喜歡加東,她認為,加東更加適合中國的技術移民生存和發展,雖說兩個地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生活中的很多細節區別卻很大。

比如多倫多的公立公園大多是免費的,而溫哥華免費的寥寥無幾;孩子在多倫多上中小學,可免費乘坐交通車,溫哥華的孩子則須自己去乘坐公共交通車;多倫多的房租相對於溫哥華來說,會稍微貴一點,大約百分之五到十的差距,而溫哥華的房屋價格卻比多倫多貴一倍左右(類似的市區和城鎮間的比較),令工薪階層的新移民很難承受。

Wendy對《加拿大都市報》表示,多倫多的工業和商業都比溫哥華髮達,所以各行各業的就業機會也多一些,溫哥華是個服務業為主和旅遊業的城市,令一些學有專長的新移民無用武之地。

另外,多倫多的多家汽車保險公司公私並存,競爭發展,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享受低廉的保險額和優質的服務,在溫哥華是卑詩保險公司(ICBC)一家獨大,滿意不滿意都是他。

Wendy還表示,在渥太華時,想上法語學校或英語學校是家長和孩子的自由選擇,在溫哥華則需要一定的條件要求;在多倫多一個四口之家一週買菜的消費,會低於溫哥華三口之家的預算。

以上的這些都是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不過總的考慮下來,還是對生活質量有所影響的。

大人在加東加西生活會有不同的感受,那孩子們對中國和加拿大的生活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孩子喜歡萬聖節聖誕節

Wendy的小女兒Helen出生後即回中國大陸,5歲來溫哥華生活,問她喜歡中國什麼,又喜歡加拿大什麼時,小小年紀的她回答起來倒是井井有條。 「我在中國最喜歡過年,可以放鞭炮,很熱鬧,可以有很多壓歲錢。我在加拿大最喜歡萬聖節(Halloween),可以穿上很特別的服飾(Customs)去Trick Or Treat,非常好玩,還可以討到很多糖果,吃都吃不完;我第二喜歡過生日,在學校老師和同學會送我卡片祝福我的生日,在家裡媽媽會給我辦生日派對(Party),很多小朋友來玩,能收到好多禮物;我第三喜歡的是聖誕節,喜歡聖誕老公公(Santa)給我的禮物,學校裡還有聖誕派對,聖誕薑餅屋好吃又好玩。」

加人出現西部遷移潮

道明銀行的一項威廉亚洲官网 調查顯示,加拿大人正認真考慮「年輕人奔向西部」(Go West, young man)的口號。

去年在國內遷移的加拿大人比例,比1998年以來任何年份都高。

其中大部分人向加西地區遷移,因為當地的就業前景比較好,可是且生活水平也較高。

分析顯示,去年總共有337,000個加拿大人在國內遷移,比2009年多45,000人。佔整個加拿大人人口的大約1%,該比例是自1998年以來最高的。

除紐賓士域省外,僅沙省、亞省與卑詩省去年出現人口淨內移成長現象。

而且,該報告預計,在今後兩年時間內,西遷的趨勢將持續,儘管幅度不如經濟衰退之前資源業蓬勃時期的水平。

相對而言,緬尼吐巴省、愛德華王子島省流失人口最多。安省與魁省的人口將持續略為減少。

回流難扎根 重歸溫哥華

David Sun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離開溫哥華12年之後,竟然又回到了這個地方。

1998年,在中國學外貿並從事相關工作的David,從渖陽移民來到溫哥華。登陸後,也沒有急於找工作,而是到處走馬觀花,瞭解加拿大這個陌生的國度。之所以說他陌生,並不是說David英語不好,或者說他在中國時對國外的情況不瞭解。

恰恰相反的是,因為學外貿的原因,David英語不錯,出國之前對美國和加拿大的國情、民風都有所瞭解。

他所不理解的是,加拿大這麼一個老牌的所謂資本主義的發達國家,竟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外貿業務,因為加拿大絕大多數的貿易都是與美國之間進行,雙方的貨幣兌換簡單明瞭,毋須任何附加條件;兩國的經濟貿易體系非常相似,貿易關係長久而穩固,也毋須過多的繁瑣手續。

加國無外貿 前往多倫多

因而,David在中國所從事有關報關、結匯、匯兌、外匯額度申請等工作,到了加拿大幾乎都沒有這類工作。

一個月的考察期後,David得出了結論:「溫哥華好山好水也好玩,可是我的專業工作在這裡成了多餘。沒有了事業發展的前途,我只能改換思路,向東走,去多倫多。畢竟多倫多是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工業基地,應該會有比較好的事情適合我去做。就算是改換門庭,機會也多一些。」

當時和David一起去多倫多的,還有他的一個朋友,該朋友的專業是從事工業防腐蝕,所以兩個人相約著到東部發展,都感覺自己的前途在多倫多。

David在多倫多一住就是5年。最初,他也去做過工人,很快地他就和朋友合夥做起小生意,主要從中國進口長毛絨玩具。

可以說,David的加國工作和生活經驗都是從多倫多得到的。加國的自然環境比中國好是沒的說,生活環境比中國也舒適多,可是這個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似乎總是停留在一種緩緩慢慢的狀態中,讓人感到暮氣沉沉。所以,最初的新奇和喜悅過後,他的小生意在慢慢騰騰地經營著,可以吃飽飯,卻很難有大發展。

創業無驚喜 決回流中國

相反地,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卻是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種各樣成功的例子,天天都在湧現。經過了一番思索和比較後,David毅然選擇回流中國,這已經是2003年的事,他在多倫多生活了5年,也成為了加拿大公民。

生活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回到離開了5年之後的中國,David的感覺有了細微的變化。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一些很正常、小小的困難或者不如意,都會讓他產生「如果是在加拿大,會怎麼怎麼樣的聯想。」 喜歡新的挑戰或者說是適應力超強的他,在中國的生活卻還是難有「扎根」的意識。

而中加兩地的生活和工作經歷,使他在當地老同學眼中,成了「加拿大貿易通」,一些試圖來加拿大發展的企業,都想讓David做他們的「開路先鋒」,最終,他答應了一個老同學的邀請,於2010年回到溫哥華,出任一家位於溫哥華東區的木地板公司的經理,為他的老同學「打工」。

消費市場大 為老友打工

12年前的匆匆走過,和現在將近一年的工作生活,David對溫哥華有了新的理解。溫哥華這個多次被多個組織長期評選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雖然生活成本比較高,但是其相應的消費市場也是大有潛力的。比如,新來的移民都對溫哥華高企的房地產市場行情有微言,卻也都「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從銀行借貸買房、辛苦工作當「房奴」的,更是大有人在。

他的老闆正是看準了這一商機,才把總部設在多倫多的這個木地板公司,開拓到溫哥華,看好的就是本地新移民和老居民堅挺的消費能力和投資觀念。

David自己也對此充滿信心,因為他經營的策略就是——物美價廉,保證品質的加拿大生產產品和靈活多變的銷售方式,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為什麼選擇重歸溫哥華?David認為有些選擇是沒有那麼多理由可以說出來的,而再多的語言描述讚美也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能夠說明問題。重回溫哥華之後,David的事業和生活都上了一個台階,對此他很滿足。

在溫市轉機時找到工作

剛剛三十出頭的Drick面容清瘦、身材高挑,一付翩翩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模樣,他已經在加拿大闖蕩了6年。

大學畢業後,家在中國內地的Drick得到一個去香港勞務輸出的機會。勞務輸出合同結束,Drick和同伴們一起回到了家鄉,並學會了講一口流利的粵語——這個無意中擁有的特長,卻讓他的加拿大移民生活順暢了許多。

做香港勞務工 學會粵語

2002年,在朋友影響下,Drick也找到一家移民公司辦起了加拿大移民,那個移民公司擅長的是辦理魁北克省提名移民,所以他也就辦理了到魁北克的移民,那時他一句法語也不會。2004年初,Drick的移民申請成功;2004年9月,他登陸加拿大

到魁北克後,Drick落腳在滿地可(Montreal)。他先去參加由政府部門舉辦的免費的語言學習班,當然是學習法語。他同時還申報了一個平面設計課程。

拿政府資助學會平面設計

學習期間,Drick不僅不用交學費,還可以享受魁省政府提供的資助。作為沒有工作和收入的單身漢,魁北克政府給Drick每個月大約700元的生活費,其中大約一半要在學習結束後開始償還的學生貸款,另一半是生活補助,毋須償還。

學習結束後,Drick沒有立即在滿地可找個工作,因為他面臨著人生的另一件大事——結婚,所以他在2007年5月回中國和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並於當年的11月帶著妻子一起返回加拿大。

這次,他還是在溫哥華轉機。他和新婚妻子未料到的是,這次是他們生活的轉機。

在家鄉辦理結婚期間,Drick惦記著回加拿大找工作,所以他經常在網上瀏覽加拿大各地的招聘網站,也給溫哥華的幾家公司投遞過簡歷。

當他和妻子回加拿大時,他買的是11月4日的機票,計畫在溫哥華住兩天,11月6日飛去滿地可。到飛機場去接他們小夫妻的,是Drick的中學同學兼好朋友,住在好朋友家裡,聽好朋友講溫哥華的種種好處,Drick有些心猿意馬;對好朋友的極力挽留,他開始動心,特別是好朋友知道了他在溫哥華申請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工作職位時,更是勸告他留在本地一段時間,等待這個公司的答覆。經過和妻子的商量和自己的深思熟慮,Drick於6日的凌晨2時退掉了去滿地可的機票,安心在溫哥華等待工作機會。

朋友相勸 凌晨退票

幸運的是,Drick的選擇是對的,他沒有白白等待,一週後,他就等到了那家公司的回覆,然後是面試,最終得到了工作。Drick感覺自己像做夢一樣,11月19日,他開始上班了,工作是廣告設計。這家公司的老闆是香港人,所以Drick會聽、會說粵語成了他得到這份工作的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後來他又轉了兩次工,目前在一家西人廣告公司工作,仍然從事廣告設計。

對此,Drick的看法是:「我想既然我來到了加拿大,就該多給自己一些機會去見識一下。反正我還年輕,要學習很多新東西,華人的公司工作過了,也希望到西人的公司工作,積累不同的經驗。反正做這一行的,薪水都差不多,但華人公司與西人公司的文化很不同,我很想都瞭解一下。」

當時,「人在曹營心在漢」,其實,Drick一直想著回滿地可去創業。去年,他就利用年假的時間,他帶著妻子舊地重遊,去滿地可度假,也乘機在當地考察一下做生意的可能性,畢竟,做廣告設計行業的薪水有限,而溫哥華的房屋價格一直高居不下,令他們這個三口小家庭很難馬上置業。

滿地可雖好 創業夢碎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滿地可雖好,創業卻無從下手,遊玩了兩週,在朋友勸告下,不得不打消了自己當老闆的念頭。

「聽人勸,得一半。這是我從父母那裡聽來的老話。也認識到了這個老話的真正含義。我不是個很喜歡去和命運挑戰的人,隨遇而安是我的性格。現在,我不打算去滿地可做生意了,就在本地安安穩穩地工作,暫時也不考慮房子的事情,慢慢來吧。」Drick對《加拿大都市報》如是說。

依然還很年輕,但移民6年了的Drick,已經有點老移民的心態了——凡事不發愁,日子慢慢過。而且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他們家也在等待著兩件大事的到來:一是他的妻子今年將生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二是Drick家的一個親戚也辦好了移民,將於明年初來溫哥華投奔Drick,所以他現在是一心一意地呆在溫哥華,起碼5年之內不打算搬家了。

融入更加拿大生活方式

青少年時代隨父母家人從英國移民來到加拿大的Allen Cartwright,2008年從多倫多搬到溫哥華來生活,當初吸引Allen來溫哥華的,是這裡更加加拿大化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適中,自然環境更美,氣候條件更佳。

1995年,Allen一家移民到了多倫多,他在多倫多開始讀中學、大學,隨後在那裡就業。業餘時間愛玩汽車的Allen,心裏始終覺得多倫多與美國相距太近,受美國的影響太多,以至於工作、生活、娛樂方式「都太美國化了」。

Allen一家移民前生活在英國的一個小城市,來到加拿大就是因為喜歡加拿大的生活方式,但是骨子裡的英國紳士做派,也是不那麼容易被可口可樂左右的。所以兩年前,Allen隻身來到溫哥華,嘗試過真正的加拿大式的生活。

溫哥華冬季多雨的氣候,另許多本地人感覺鬱悶難挨,對Allen來說,卻使他有回到童年家鄉的恍惚——那個遙遠的英倫小鎮,細雨霏霏中街邊咖啡館裡,飄出的一縷咖啡幽香和隨處可見的炸魚薯條店裡令人無法抗拒的濃濃香味……

基本無雪的溫哥華,讓Allen可以時時保養自己的愛車,那永遠一塵不染、酷似車展上的新車的座駕,總引來鄰居羨慕的眼光,也使Allen感到無比自豪。今年6月,Allen剛剛大學畢業的弟弟Richard也受到哥哥的影響,從多倫多來到溫哥華尋求事業的發展。兄弟倆常常是一副十足的紳士打扮,出現在溫哥華的街頭,享受他們喜愛的加拿大生活。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