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和其它成本的增加,中國失去廉價生產的優勢,越來越多的西方公司將其生產基地撤出中國遷往其它國家。
德國《商報》3月3日寫道:「廉價工資、機敏靈活尤其是可靠的工人,以及低廉的運輸成本,多年來讓中國像磁石一樣吸引著西方的製造商。主要在體育用品、紡織品和時裝業以及電子消費品行業適用這個說法:誰要是不在中國生產,就幾乎沒有競爭力。但是現在,主要是歐洲大公司的羅盤指針開始偏離中國了。」
該報接著寫道:「阿迪達斯總裁赫爾伯特•海納(Herbert Hainer)昨天宣布,將把運動鞋、緊身衣、T恤衫和游泳褲加強在歐洲製作。他在追隨一個趨勢。全球最大的專業貿易聯盟英特體育(Intersport International)也將其專有品牌在中國的生產從75%減少到50%。」
報導說,「不僅是體育用品,時裝製造商嘉莉慧芭(Gerry Weber)已經在一年之內將其在亞洲的服裝生產從70%減少到48%。裁減的最大部分就是中國。作為代替,現在時裝產自東歐和土耳其。財務總監大衛•福林克(David Frink)說:‘考慮到不利的美元匯率和運輸成本,在東歐和土耳其生產在很多方面現在和中國一樣便宜’。
「甚至電子工業也面臨裁減運動。臺灣電子產品製造商富士康在中國深圳裁減10萬員工,在更便宜的越南增添了差不多相同數字的員工。……」
該報認為:「毫無疑問,商旅在繼續遷移。原因是多重的:‘中國的工廠觸到了極限,根本就不可能提供更多。’
「此外,人工成本迅速上升。據巴克萊投資銀行(Barclays)的分析家分析,中國的工資一年內上升了17%。這個趨勢將會繼續。運輸也越來越貴。……」
報導說,「據專事奢侈品領域諮詢的合作與互動諮詢公司(Intercorporate)總裁阿曼•多布朗奇尼(Armando Branchini)觀察,離開中國的趨勢較少涉及時裝市場的高價位產品,但是,明顯涉及中、低檔價位的時裝。很多廠家湧向中國生產,現在則轉向其它國家。
「中國處於困境之中,因為人們想要加強分享經濟繁榮。不滿的增加對於經濟計畫者是個警報信號,他們主要想讓低收入階層更多地分享出口成就。」
人工成本不斷增加
該報寫道,「還在2年前,一個從事要求很高的流水線工作的產業工人每月工資低於1000元(110歐元),如今公司得支付2000到3000元甚至更多,這個趨勢將會繼續下去。瑞士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的專家估計,每年的工資增長是20%。」
「這個發展表明,中國有意識地確立價值更高的技術行業,人員密集行業只得委屈。奧格斯堡的背包品牌多特(Deuter)公司總裁庫爾曼(Bernd Kullmann)說:‘亞洲的非常廉價生產時代已經過去。’所以,在高壓之下,體育品牌才尋找新的出路。」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西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