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多了要加面。貨幣之洪正肆意亂竄,要麼關小水龍頭,要麼開放更多的資源進入市場來消化這些多發的貨幣。
■「最糟糕的組合呢?就是既聽任貨幣被動超發,又在市場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周其仁寫道。
■預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宣布2011年貨幣政策將由「適度寬鬆」轉向「穩健」,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穩健」其實就是「靈活」——根據經濟形勢相機決定鬆緊
過去十年裡,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發錢最快的國家,而且是錢最多的國家。
在2010年,這一趨勢仍在繼續。這一年,新增貨幣10.38萬億元,增幅高達19.46%。同期,美國M2年增長3.3%。日本則控制在2.5%左右。
錢堆出的增長
不知不覺間,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錢最多的國家。
截至2010年11月末,中國的廣義貨幣M2餘額為71.03萬億元,狹義貨幣年M1餘額為25.94萬億元。同在11月末,按目前的匯率計算,美國的M2和M1分別是53.69萬億元人民幣和12.11萬億元人民幣,都比中國少。
日本的M2也同樣小於中國,而M1則由於所包含的內容更多而比中國高一點。
按照貨幣學的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的供應則視為超發。這還不算貨幣週轉速度加快帶來的影響。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10年前三季度,我國GDP總量為26.87萬億元,M2為69.64萬億元,是GDP的2.6倍。
十年間,中國平均GDP增長為10.9%,通貨膨脹為3.2%,中國大致需要每年14.1%的貨幣擴展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M2卻以每年18.8%的速度擴張,製造著大約4.5個百分點的多餘貨幣發行。過去10年裡,中國的M2(廣義貨幣量)/GDP比率始終是全球最高。
把時間跨度再拉長二十年,我國目前的GDP規模是1978年的92倍,而M2,則是當年的810倍。
難怪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直言道: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被迫發錢
中國為什麼要發出這麼多錢?
這與目前的匯率機制有關。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外匯儲備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須得相應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幣,以吸納這些源源不斷的外匯。
加入WTO後,中國向世界的大門徐徐打開,中國外匯儲備的年增長率突然跳到了28%,並一發不可收拾。
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以每年一千多億以上的規模增加,緊接著就以每年兩千多億、四千多億的規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新增4500億美元。
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是1998年的18.3倍。2010年同期日本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的一半。
當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不斷地打破由自己創造出的世界記錄時,新鈔就不得不源源不斷地出櫃。由此引起的貨幣供應量超常態增長,是世界經濟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
錢都去哪兒了?
「票子」已經印出來了,就不會憑空消失。那些無法被GDP增長和物價增長稀釋的「超額貨幣」,終將四處蔓延。
周其仁借用哈耶克的理論,說貨幣似蜜。新增的貨幣投放到經濟與市場後,像具有黏度的液體如蜂蜜一般,過量的貨幣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種類的資產或商品之間「漫遊」。這些「蜜」一旦粘在哪裡,哪裡的價格就開始如同坐上火箭般飆升。
土地和房子是當之無愧的撈錢地,大量的貨幣灑向購物中心、公寓住房、寫字樓和酒店式公寓。2003年到現在,北京及其周邊的土地價格攀升了9倍。上海的人均收入不足東京的四分之一,而房價已經直逼東京。
畸高的房價催生了越來越嚴的調控,2010年的調控不斷刷新「史上最嚴」的記錄——「限購」、「限貸」、「限外」、「限年齡」。
當貨幣逃離房地產市場,大蒜、蘋果、綠豆、紅酒、大紅袍……所有可供投資的資產,價格都紛紛飆升。
7月份以來,全國36個城市近70%的食用農產品都在漲價。
暴漲帶來的結果是政策來回奔走地救火——樓市調控、蔬菜限價……
周其仁說,這種治理方式看似針對性強,最後卻帶來兩個結果:一是延誤了釜底抽薪——控制貨幣供應量——這唯一治本之策的實施時間;二是東漲西也漲的物價態勢,激發和強化了公眾的通脹預期。
通脹的預期一上去,下來可不容易。CPI10月破四,11月破五,人們開始慌張地將存款從銀行搬出來,搬到一切可以投資的東西上去。
最憂傷的是窮人,他們沒分到多少新增的貨幣蛋糕,反而在衣食住行的全面漲價中被貨幣超發的泡沫所裹挾。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