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種場景在很多華人家庭裡發生過,發生著,或者將要發生。母親在廚房喊:吃飯了。子女應聲而入。母親問:好吃嗎?孩子說:delicious。母親說著中文,子女回答英語。雙方都能明白對方說的什麼意思,卻堅持用自己的語言方式去交流。
有位朋友講述了他侄兒和爺爺奶奶的故事。小時候侄兒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都講中文,和爺爺奶奶那叫一個親。過了些年,上幼兒園了,學英語了,侄兒不僅很少叫爺爺奶奶,連行為上的親熱都漸漸沒了。有次孩子離電視機太近了,爺爺過去拉孫子,小孫子一摔手連蹦了幾句英語。爺爺奶奶無法與孫子交流,孫子對爺爺奶奶的感情變得很淡漠。
另一位朋友講述另一種場景。母親和女兒吵架,女兒用英語反擊,母親用中文開練。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雙方都聽得懂對方講什麼,但,你講你的英語,我說我的中文,這倒是有加拿大特色的中國家庭吵架模式。
講到激昂處母親幾乎是聲淚俱下:我養你十幾年容易麼?你這樣做對得起我麼?誰知道從小被西方教育浸染的女兒一點沒像中國電影中的女兒一樣:滿懷愧疚或是含淚下跪或是對母親說:媽,我錯了,對不起。人家小俏臉兒一揚:that is my life, not yours.停了一下。女兒繼續發揚「倔強」的精神:If you say more, I will run away。氣得當媽的恨不得掌她幾耳光子。可,不能打啊。
我問過一位嫁給當地西人的朋友。在家族聚會時,他們講什麼語言。她很明確地說:當他們家族聚會時全講他們本民族的語言。我一句聽不懂,只能猜。不是英語嗎?絕對不是。他們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移民到加拿大的,到現在,孫子都有了,聚會時姑姑姨媽三舅七姥爺表兄妹們都講本民族的語言。
那為什麼人家堅持自己的語言傳統就做得那麼好呢?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更是一種維繫感情的紐帶。就像無論走到哪裡,如果聽到有人說中文我們內心都會天然地湧出親切感。
這種你說你話,我講我語的場景在很多華人眼裡順理成章。但是,我們應當意識到我們的傳統在下一代正在流失。
- 關鍵字搜索:
- 加拿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