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2010年中國大事回顧(上)

 2010-12-26 23: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辭舊迎新的歲末年初,讓我們一起回顧2010年中國的大事。

谷歌之爭

2010年第一個月發生的谷歌事件,在世界範圍引起關注。

網際網路搜索引擎巨頭谷歌1月12日發表聲明,稱自己的電子郵箱系統受到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將考慮撤出中國市場的可能。谷歌還表示,將不再按照中國政府的要求對谷歌中國的搜索結果進行審查。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1月21日發表講話,對此表示嚴重關切,並要求中國有關方面對谷歌受黑客攻擊作出解釋。

而中國工信部說,「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指責中國政府參與黑客攻擊是毫無根據的,是抹黑中國的行為。」 新華社、人民網等中國官方媒體連續發表文章,抨擊美國在網路自由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指責美國是第一個組建「網軍」、實施「網路戰爭」的國家。

政協與人大兩會

每年3月初舉行的全國政協和人大兩會,是中國政治日曆上的大事。

這次兩會上令人關注較多的,是立法機關通過選舉法修正案。除此之外,湖北省長搶奪記者的錄音筆,也是令各方議論紛紛的事件。

3月7日,《京華時報》女記者劉傑在討論會後問湖北省長李鴻忠對鄧玉姣案的看法,李鴻忠省長頓時沉下臉來,指責記者為什麼總是糾纏這個已經過去的問題。然後一把拿走記者的錄音筆,逕直走向電梯。

湖北省長此舉被輿論諷刺為創造了「2010年兩會上最大的轟動效應」。

青海地震

青海的藏族自治地區玉樹縣4月14日發生多次強地震,最強烈的一次震級達7.1級。當地房屋幾乎全部被毀。據中國官方統計,遇難人數達2698人。

儘管由於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房屋的建材,導致玉樹地震中的死亡人數遠高於地理環境相似地區過去所發生的類似規模的地震,救援工作卻得到廣泛好評。地震之後一小時,中國民政部就發布了緊急救援計畫,兩個小時後就在玉樹設立了緊急救援中心。

但有關當局對媒體報導的控制,卻引起各方的批評。在地震發生之初,媒體報導異常迅速,地震發生才17分鐘後,有關地震的消息就已經發布了。但由於地震災區是藏族自治區,所以中宣部不久就發出禁令,禁止除青海省以外的記者進入災區報導。在距離玉樹80公里之處,當局還設立了檢查站,對進入該地區採訪報導的記者進行嚴格檢查。

上海世博會

4月30日晚在黃浦江畔舉行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又一次顯示了中國渴望用奢華的國際盛會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國力。世博開幕式的焰火表演是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共300多個品種的10萬多發煙花,把上海的夜晚照耀的絢麗奪目、如同白晝。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這次世博會投資超過了2008年奧運會的投資。

歷時半年的上海世博會總共吸引了7200萬人次入場參觀,打破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6421萬人次記錄。參觀者中的95%以上都是中國老百姓。

釣魚島撞船

9月7日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艦在有爭議的釣魚島海域發生的相撞事件,對中日兩國關係的後續影響延續至今。

日本海上保安廳以妨礙公務為由,逮捕了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和14名船員,激起中國的強烈抗議,並實施反制日本措施。中國當局在撞船事件後暫停中日東海問題談判和兩國省級以上互訪交流,甚至限制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導致兩國關係異常緊張。

在中國各地的一些日本學校受到中國民族主義人士的攻擊,包括南京、重慶在內的多個中國城市舉行反日示威遊行。與此同時,日本右翼也多次進行反華示威,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則在美國發表講話,指責中國在領土問題上的態度與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論」政策類似。

計畫生育30年

2010年是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30週年。1980年9月25日,中國政府發表《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從此開始推行引起爭議的計畫生育政策。

據中國方面的統計,30年來,中國全國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支持者說,少生4億人為社會和家庭節約了約17億人民幣的撫育費,每年還減少了1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輕了1949年後的生育大躍進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問題。

但批評者認為,計畫生育政策,尤其是一胎化政策,給30年後的中國社會也帶來許多不良後果,包括導致社會老齡化、福利保障系統壓力大增、家庭養老功能急劇惡化等。而致使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也將從2012年起,隨著中國總勞動力人口的下降逐漸消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