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革命成功後便歸隱的「國叔」(圖)

 2010-12-06 20: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末四大寇」合影,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

陳少白(l869∼1934年)原名聞韶,號夔石,1886年(同治八年)出生於廣東江門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陳與孫中山、尤列和楊鶴齡都是興中會最早的成員,並因此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因對民國建立貢獻卓著,且曾與孫中山結拜為兄弟,在孫被尊稱為「國父」之後,他曾被人稱為「國叔」。

「黨論共尊陳仲舉,高風遠挹介之推。」這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1934年為陳少白所作的輓聯。聯中的陳仲舉為東漢名士陳蕃,介之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於右任用這兩個人物的故事大體概括了陳少白的一生行跡。

陳少白早年與孫中山等人一起倡導革命,及至辛亥革命勝利,民國肇建,他卻功成不居,晚年更歸隱家鄉,改良鄉政,一時被譽為「國人之典型」。

倡導革命 與孫中山結拜為兄弟

陳少白生於1869年,與孫中山結識於1889年,其時孫中山23歲,正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陳當時就讀於廣州格致書院)。在此後的10年間,陳少白成為孫中山革命活動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契。後經孫中山介紹,徵得西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的批准,陳少白轉到香港西醫書院就讀,兩人義結兄弟,共謀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大業。孫中山長陳少白3歲,故以弟稱之,孫中山「對同志中如此稱呼者,少白一人而已」。

後來他們又相繼結識尤烈、楊鶴齡(均為興中會最初骨幹),4人志趣相同,經常聚在一起互抒救國抱負,被清廷稱作「四大寇」。

1895年,孫中山、陳少白等組織香港興中會。之後,他們籌劃廣州起義失敗,陳隨孫中山赴日本避難,並在日本興建興中會日本分會。1897年,陳少白到臺灣進行革命活動,在臺灣建立了興中分會。

在「興中會」成立以前以及第一次、第二次革命過程中,陳少白是緊貼在孫中山身邊的惟一謀臣、策士。他在發展興中會組織,籌集革命款項等方面也貢獻甚大。因此,民國建立後,他被人稱為「國叔」。

廣州起義失敗 與孫中山赴日避難

孫中山1895年與楊忂雲、陳少白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分支機構,並決定於當年10月26日(重陽節)發動廣州起義。

由於香港分會會長楊衢雲措置失當,造成決死隊與軍火不能在原定時間到達廣州,而他也未能及時通知已在廣州的孫中山。

當時,已聯絡好的綠林首領、民團首領、軍隊首領等都整裝待發,但陳少白認為,「凡事過了期的,風聲必走漏,再要發動一定要失敗的」,當即建議孫中山停止發動起義,待時再起。10月27日,起義機構被破壞,部分革命志士被捕。

11月初,陳少白與孫中山等人一道乘船赴日本。12月初,廣東當局懸賞花紅銀1000元緝拿孫中山,懸賞100至200元緝拿楊衢雲、陳少白等14人。

聯絡會黨 組建興漢會

1899年,陳少白向孫中山建議不宜死守日本。他欲回香港發展,一面開辦一家報館以文字鼓吹革命,並作為興中會的革命機構;一面按計畫聯絡會黨,招集舊人,為第二次革命之預備。

要聯絡會黨,非先加入會黨不可,陳少白得到興中會員陳南的幫助。陳南設法邀請廣東嘉應州和平縣三合會中資格最老的首領到香港,正式介紹陳少白加入三合會。

之後,在興中會員畢永年的幫助下,陳少白又加入了哥老會。畢永年思想激進,在戊戌變法期間,始終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說,往來湖南、湖北之間,與哥老會諸首領謀匡復事業,並投身會中,被封為「龍頭」。

在畢永年的幫助下,陳少白按哥老會的規矩,點著香燭當天發誓,殺了一隻雄雞,用雞血和了酒。大家喝下雞血酒,共推陳少白為龍頭之龍頭,並召開三合會、哥老會、興中會三派合併會議,公推孫中山為總會長,會名改為忠和黨興漢會,以興中會綱領為總會綱領。

鼓吹革命 興辦《中國日報》

1900年,孫中山總結了革命鬥爭的教訓,認為革命派在興中會成立的最初五六年間,沒有創辦自己的機關報刊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才致革命進入「最艱苦的時代」。他由此得出結論:「將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造國民之輿論」。

於是,孫中山派「才子」陳少白在香港創辦興中會第一份機關報《中國日報》,由陳任社長兼總編輯和香港同盟分會會長。這樣,《中國日報》既是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也成為革命黨人在香港活動的大本營。

陳少白精通中、英、日3種語言,口才敏捷,文筆犀利。他首先改革《中國日報》版面,開中文報紙之先河,將中文報紙的長行直排改為短行橫排,給讀者以嶄新的面目。

從1900年至1905年,《中國日報》一方面揭發清政府腐敗無能和喪權賣國,另一方面報導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對留日學生風起雲湧的革命真實情況也作了詳細的報導。

當時,保皇黨在香港辦有《商報》。陳少白連續親自撰文與之開展論戰,傳播革命思想。

《中國日報》的開辦,對喚醒民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至1906年,陳少白辭去《中國日報》和香港同盟分會的職務,轉而經營實業。

民國建立 歸隱故鄉

辛亥革命勝利後,陳少白淡泊名利,不戀仕途,只在廣東軍政府出任了幾個月的都督府外交司長。

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並禮聘陳少白為總統府顧問,讓他佐理外交,但幾個月後他便辭官歸里,回到「故居」居住。此後,他還曾隨孫中山赴廣西揮師北伐,也不挂官名。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邀請他進京「共商國是」,他同樣不接受任何官銜。

1922年1月,陳少白曾任國立中華國民銀行監督,但不久就辭職返回故里廣東江門郊外海鎮,擔任了鄉事委員會主席(鄉長)。以一個黨國元勛之身,在革命功成後退居鄉下,這在國民黨歷史上是鮮見的。

在鄉10餘年,陳少白遵循孫中山「建設之首要在民生」的地方自治思想,從事鄉村建設。他首先整頓田賦沙捐,該交則交,該免則免;其次,以交通為首要,開筑由江門至外海的公路,建金溪橋、石咀橋;修筑大康路、杏林路、中華路;再次,興辦教育,擔任鄉第一小學名譽校長,帶頭捐資興建三座校舍,並做到全鄉學童免費入學,同時籌辦外海中學;此外,他還有提倡綠化、美化環境、禁菸禁賭等造福桑梓之舉。

1931年,廣東全省徵收賭捐公開開賭,陳少白不好公然反對,卻命鄉勇站在各賭場門外勸阻陳姓子弟進入。這使賭商無可奈何,被迫關門。

時至今日,當年陳少白主持修筑的大康路、中華路等依然是外海的主幹路。他當年立志要建成「中國第一模範小學」的鄉第一小學,如今已被改造成遠近聞名的 「江門幼兒師範學校」。

1934年12月23日,陳少白在北京病逝,停靈於香山碧雲寺,這也是孫中山逝世時停靈的地方,所以其輓聯中有「生奔死赴,碧雲恨繼中山」的句子。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為紀念他的功績,決定為其舉行公葬。他的靈柩由北京經南京、上海、廣州等地,沿路公祭。最後由軍艦護送到他的家鄉歸葬。

(原題「陳少白:淡泊功名的國叔」)

来源:僑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