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為何盛行病態投資理念

王亞偉從來不乏人關注。最近,他的投資風格的所謂「再次轉換」就引起許多人的興趣。

有人發現,在*ST山焦的三季報裡看到,截至9月30日,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合計持有800萬股,另一個私募明星羅偉廣旗下兩隻新價值產品合計持有820萬股。按區間成交均價6.18元計算,各投入約5000萬元,目前市值分別達6592萬元和6757萬元。

重倉巨虧的股票,圖的就是個重組預期。我記得彼得•林奇的「十大」投資法則中有所謂的「危機反轉型」價值發現法。王亞偉作為林奇的擁躉,當然不會忘記這個選股方式。

不過,危機反轉固然是一種投資方式,但其風險巨大,按理來說並不是一種理想的和常規的投資方式,在一般市場都是相當少見的。但我們在A股市場上看到的事實卻是相反,巨虧的待重組股往往會一躍升天,績差公司從來不乏惠顧的資金,反倒是業績良好、能夠提供持續回報的公司卻無人問津。

這種病態的投資理念在A股市場上大行其道。

要投就投最爛的,最爛的也就是最有希望被重組。這或許就是在當下中國股市中投資「危機反轉」公司的基本邏輯。

在整個煤炭板塊裡,*ST山焦的業績基本就屬於「最爛」的那一批。連續虧損兩年後,今年前三季再錄得2.18億元虧損。虧空如此之大,全年實現盈利幾無可能。但是就有人偏偏看上它。

一般而言,被逼到了死角上的上市公司只有三個選擇,一是退市,二是往往有「神來之筆」的一筆盈利交易瞬間改寫報表從而摘帽或推掉ST帽子。如果「天外飛仙」不至,則還有第三條路子,重組。

首先說說退市。退市按理說是證券市場的一個必有環節,可是這幾年退市的公司鮮有耳聞。2001年設立三板市場,當時其一大功能就是為退市後的上市公司股份提供繼續流通的平臺,因為退到三板本來就是一種懲罰,再不行就該和所有股東一拍兩散清償賠付徹底消失。

但實際情況是,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家公司被踢到三板外,現在的三板功能已經發生了重大轉向,主要的掛牌公司都是人家培養的新目標,都是些資質不錯的股份制公司,他們緊盯著主板,三板想當的是向上的跳板,而非主板的「垃圾箱」,無論如何,這幾年三板接收主板退市「傷兵」的說法基本是聽不到了。

直接退市無法實現,間接地退到三板也受到新形勢的挑戰。於是在A股市場上就出現一批超級神仙股,一再虧損,總也退不了市。一旦公司虧損,先來頂ST戴戴,不行就接著*ST,之後還虧損才是暫停交易去重組。

三板不是主渠道,那麼剩下還有兩途。其一就是退不了市的公司,往往會有個神奇的「天外飛仙」前來相助,送上重要的一單業務讓盈利為正,而管理層面對這樣的情況也都很少去深究。

「神來之筆」並非虛構。舉個例子,前些天和幾個朋友探討旭飛投資的案例,發現其在過往幾個會計年度中,由於主業虧損,經常瀕臨ST之困,但往往到最後一刻就出現有如神助的一筆盈利交易幫助其渡過難關。這樣的故事在A股市場並不少見。

一旦「神來之筆」被認定為不近情理或者純屬關聯交易而失效的時候,一些上市公司就舉起最後一招,重組。

請注意,筆者並非對重組一概抹煞。基於市場化需求的重組是合理的,也是證券市場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問題的關鍵是,重組是否是真的創造了財富?

我們知道,許多的重組並非財富的創造而更是一種利益的輸送與轉移。出於保殼目的的重組更因為非市場力量的干預而愈發顯得不可持續。對市場參與者而言,期間更因為重組環節的扭曲和信息鏈條的回轉,使得內幕信息外溢,內幕交易的黑手上下其間,嚴重損害了普通投資者的利益。毫無疑問,重組已經成為中國股市內幕交易的重災區,管理層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這才有了比以往更嚴厲打擊內幕交易的種種措施和制度安排。或許正因為如此,在諸多投資人眼裡,這個內幕交易的「重災區」也成為渾水摸魚的好地方。在申斥內幕交易之弊的時候,卻樂得以大筆資金押寶在那些重組概念股上,都以能夠獲得某種內幕信息為榮,甚至一些機構投資者為吸引投資而誇大其探聽消息的能力——投資理念病態直如此!

健康的市場當以健康的投資理念為主流,當所謂的「主流」投資者都把更多精力押寶於重組概念以獲取超額收益的時候,這個市場還算是健康的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張立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