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是中蘇關係史中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其研究有了比較深的拓展,出版了由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整理的三卷本的《赫魯曉夫回憶錄》。同時,俄羅斯也解密了許多這一時期的檔案資料。學界關於赫魯曉夫的研究熱點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發起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是赫魯曉夫的個人行為嗎?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最具影響力和爭議最大的是他在蘇共二十大上所作的《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揭露了斯大林時期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以往人們多認為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主要是為了自己的權力,是他在蘇共二十大上的即興之作。近年,學者根據新解密的檔案,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蘇共二十大上作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並不是赫魯曉夫的個人行為,而是經過蘇共中央主席團和蘇共中央委員會同意的;反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雖然有赫魯曉夫個人爭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當時蘇聯社會發展的需要,審判貝利亞和大批政治犯從勞改營回來,需要蘇共對此做出解釋,這個問題不解決,無法滿足那麼多受害者要求平反的願望,如果一個個案件審查下去,不知道要用多少年;蘇聯社會需要改革,不打破對斯大林的迷信,改革難以進行,反對個人崇拜實際上起瞭解放思想的作用。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報告中所揭出的事實有根據嗎?
關於這個問題,有學者指出,檔案資料和蘇聯歷史的研究成果,「證明赫魯曉夫的報告揭出的事實大部分有根據,完全沒有根據的很少。」而且,赫魯曉夫揭露的斯大林濫殺無辜的事實只是冰山的一角。學者認為:赫魯曉夫的這一行動並不違背共產黨提倡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律原則和不斷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要求;赫魯曉夫並非中蘇大論戰時期中國人所指責的「是個忘恩負義之人」,他曾真誠地認為斯大林是英明正確的,對斯大林的頌揚有求生存的一面,也有真誠的一面。從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失利開始,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看法開始改變,1953年以後對斯大林時期案件的複查,讓赫魯曉夫認識了真實的斯大林,良心和道德讓他不能對此無動於衷。
但是,也有學者指出:「赫魯曉夫的報告存在著嚴重的缺點和問題」,他並沒有認真分析產生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社會和歷史根源,僅僅把造成問題的原因簡單地歸之於斯大林的個性和不良品質。俄羅斯學者認為,赫魯曉夫「沒有觸及共產主義制度的實質,而斯大林的許多無情措施(如集體化或與黨內反對派的殘酷鬥爭)受到了讚揚並被證明是正確的。赫魯曉夫試圖把問題歸咎於斯大林的個人性格,把大規模鎮壓看成是歷史的偶然。」赫魯曉夫沒有看到產生這一現象的體制性因素,造成了個人崇拜現象仍不斷重演。從本意而言,赫魯曉夫認為鏟除了斯大林的錯誤,社會主義會煥發生機,蘇聯人的生活會更好。始料不及的是出現了波匈事件,動搖了斯大林所建立的社會主義體制,對此,赫魯曉夫是不能接受的。他雖然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他對斯大林所建立的社會主義模式並不懷疑,他要捍衛純粹的公有制和計畫經濟體制。
怎樣認識和評價赫魯曉夫的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之時,蘇聯處於嚴重的危機狀態,農村日益貧困,糧食出現危機,住房短缺,日常生活必需品供應緊張,數百萬人被關在集中營和監獄中,蘇聯與外部世界處於隔絕狀態,與西方大國關係緊張,社會要求新的變革。因此,大多數研究者都承認蘇聯需要改革,承認赫魯曉夫作為改革者的歷史地位。
對於赫魯曉夫進行的改革,學術界的評價有很大不同。有人認為,赫魯曉夫開啟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批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及其後果,恢復社會主義法制,更多地關注農業的發展等,儘管沒有衝破斯大林體制,但起到瞭解放思想的作用,為蘇聯後來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時期國力達到頂峰準備了條件。還有的學者指出,「鏟除斯大林個人迷信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一大歷史功績。它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蘇聯社會民主化進程。」也有學者認為,不能對赫魯曉夫的改革評價過高,他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體制,仍是在原體制內打轉,他沒有改變蘇聯指令性的計畫經濟,只是為企業換了個「婆婆」,原來由中央集中管理,現在有些企業劃歸地方管理;他也沒有意識到蘇聯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實行民主化,仍是個人集權、集中決策,在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又製造了對自己的個人崇拜;他雖然停止了斯大林的大清洗和濫殺無辜,卻沒有為布哈林等人平反,平反工作很不徹底,這為後來勃列日涅夫的重新斯大林化提供了條件,也限制了對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的探索;赫魯曉夫雖然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提出不同制度國家關係應該遵循和平共處原則,提出世界大戰不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堅持與美國搞軍備競賽,與美國進行爭奪。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根本解決蘇聯的問題,卻浪費了大量時間,使蘇聯再次失去了改革的良機。還有極少數學者堅持認為,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就是反對社會主義,是在蘇聯搞修正主義,蘇聯的劇變是從赫魯曉夫開始的。
赫魯曉夫的改革為何沒有持續下去?
赫魯曉夫沒有走出斯大林模式,在當政之初,實行了許多有利於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積極性的舉措,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後來他又重新走到老路上去了,大搞合併集體農莊運動。學者分析了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持續下去的多方面原因。
其一,主要原因在於赫魯曉夫等蘇聯高層領導人,並沒有真正深入民眾,在理論觀念上仍認為斯大林模式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赫魯曉夫反對的是斯大林個人,而並沒有從體制、制度層面去認識問題。」蘇聯的農業長期落後,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辦法是給農民選擇經營方式的自由,把土地轉交給集體農莊莊員個人所有,但這一辦法從來沒有討論過。他們仍然強調重工業是基礎,要求居民做出犧牲,也並沒有根本改變斯大林的文學政策,沒有給作家獨立自主的創作權,在「解凍」的同時處處「防洪」,使許多優秀作品不能發表,像帕斯捷爾奈克這樣的作家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損害了蘇共的形象。因而,有學者提出,「赫魯曉夫是一個勇於否定過去而又不能徹底摒棄歷史遺產的人物」,他不可能完全告別斯大林時代,他所做的只能是對其進行修補而已,要求他根本解決蘇聯社會主義的問題是不客觀的。
其二,赫魯曉夫無力自覺把握時代轉換的戰略契機,並未根本改變斯大林留下的政治經濟體制。他的改革缺乏總體構想和科學性,實際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許多決策帶有主觀主義色彩。他的一些舉措,如實行幹部的任期制和取消幹部的許多特權,本是得民心的舉動,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也具有開創性意義,但他並沒有把幹部的選舉權給民眾,上層和中層幹部越來越與基本居民群眾相脫離,幹部的升遷與否主要取決於對上級領導的個人忠誠。黨內的既得利益者通過宮廷政變的方式把讓他們感到不穩定的赫魯曉夫趕下了臺。
其三,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走多遠,與中蘇關係惡化有一定關係。俄羅斯學者指出,在當時形勢複雜和思想混亂的條件下,「中國的宣傳就不難於在一些問題上把我們嚇住,迫使我們處於守勢,促使我們採取前後不一貫的、或者完全錯誤的立場」;毛澤東發起的全面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制約了蘇聯的改革與探索;赫魯曉夫曾嘗試改革蘇聯僵化的經濟體制,擴大農民宅旁園地(相當於中國農民的自留地)、自有牲畜,開放了農貿市場,中國的反修,使赫魯曉夫不敢再走下去了;中國在「超英趕美」,赫魯曉夫也不能落後,否則蘇聯就失去了「老大」的地位,於是他也提出要「趕超美國」,在20年內建成共產主義。
怎樣認識赫魯曉夫在蘇聯歷史上的地位?
在1984年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恢復莫洛托夫黨籍的會議上,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認為:赫魯曉夫「在處理斯大林的問題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沒有什麼敵人像赫魯曉夫這樣帶給我們如此巨大的傷害。」外交部長葛羅米柯認為:「他給蘇聯在世界人民眼中的積極形象帶來了無法扭轉的打擊。」但是,蘇聯普通公民顯然不認同他們的看法;特別是許多學者認為,赫魯曉夫是蘇聯領導人中最善於與民眾打交道的人,是最容易接近的領導人,人們把他當成「自己的領導人」。
正如赫魯曉夫墓碑所寓示的,赫魯曉夫是個「複雜的矛盾人物」。赫魯曉夫做了許多推動蘇聯社會進步之事,數百萬人從集中營回來了,斯大林時代的許多活動家被恢復了名譽,許多被流放的少數民族也返回了家園,許多嚴苛律法被廢除,集體農莊莊員終於有了身份證,人們必須購買的公債被取消,人們可以自由地在國內旅行,甚至可以到國外去。他比斯大林更關心民眾的生活,如蘇共二十大後,蘇聯開始了真正的「住房革命」。這一時期蘇聯的科學技術也有了長足發展,新建了數千家大企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電站,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原子破冰船「列寧號」,建成了新西伯利亞科學城,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宇宙飛船第一次到達月球,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號」被送入軌道,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第一人,開啟了人類跨入宇宙的新時代。思想文化領域也活躍起來,出現了許多受群眾歡迎的作品。但是,赫魯曉夫易衝動,脾氣暴躁,在高度集權的體制下,其許多缺少理性的政策得不到糾正,並產生了嚴重後果。總之,赫魯曉夫仍是個矛盾的、有很大爭議的人物,但他並非「修正主義者」。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赫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