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敢不敢和日本叫板?(圖)


9月7日,在釣魚島海域,兩艘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艇撞擊中國漁船,漁船人員被日方拘捕後審判。

目前,中日釣魚島爭端似乎劍拔弩張,互不相讓。不過參照慣例,最終還是要回到維持現狀的狀態上來。有一句俗話,麻稈打狼,兩頭害怕。這是由中日兩國的相互利益,如先進技術、產品、市場和政治需要等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

這裡單說先進技術一項,中國對日本的先進技術及其產品是有所求的,中國開放30多年來,從日本獲取的技術頗豐,涵蓋了如電子產品、汽車製造各個領域,以傳統產品軸承為例,中國的汽車、船舶和軍工產業所需要的大量的軸承需要從日本或其他西方國家進口。

說起軸承,搞軍事的人都知道,這是戰略物資,旋轉的機器都要用到它。二戰時,英美盟軍的戰略空軍專門轟炸過德國的軸承工廠。  

中國主要的軸承生產廠家是「哈瓦洛」三家,哈爾濱,瓦房店,洛陽。中國現在的造船業發展得異常迅猛,船舶上使用軸承量那是很大的。

瞭解造船工業的人都知道,遠洋船舶,那是從來不用國產軸承的,全部進口,日本,德國,法國等等,遠洋船舶肯定不會使用中國產軸承。

其實不只是軸承,就連很多出口船舶的鋼板都是由外國船東指定進口的。船舶裡面的設備,包括水泵這種超低級產品都是要進口的,主要進口於日本等國。

這裡的「進口」有兩種意思,一是純粹的從國外進口設備,以這類為多。二是西方企業在華生產,或者中國企業購買許可證生產,為外國牌子打工。

目前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以世界工廠自居,其實最基本的資本——裝備製造產業,中國和日本相比較,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兒。

今天在網上論壇看到一個帖子,說的是貴州大山深處兩臺二戰時的美國發電機使用至今,一直正常發電。從開始發電至今68年,兩臺發電機運轉正常,引起了一場「國貨」與「洋貨」對比的熱議。

中國的製造業水平為什麼這樣低?我們中國人並不笨啊。

裝 備製造業完全不同於做衣服搞玩具,是一個來不得半點浮躁的產業。中國不合理的體制形成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低下造成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注定要落後,而且越來越 差,30年前中國造的自行車現在也許還可以騎,10年前中國造的自行車現在可能就不能騎了。如今做生意不是靠質優取勝,是靠質劣廉價回扣多,各個環節都是 黑幕重重。

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這個提法現在憲法中也並沒有改,可如今誰還想做工人?哪個女孩子願意嫁給工人?以前有些工人的收入不比你公務員低,包括舊社會時期,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技術工人並不比白領和公務員拿的錢少。

現在的中國呢?一個技術含量響噹噹的熟練工人,在幹了幾十年之後,其收入遠遠不如剛進政府機構的大學生,而且差的還不是一個兩個量級。這樣的收入,鬼才想做工人。

如今就是高級技工,即使技術一流也是常常不好找工作,因為我們國家真不需要。我們的製造業現在是以農民工為主,以大量生產廉價產品為目的,那些國企央企的老總們只要現任上有錢賺有的撈就可以了。

這樣的大環境,這樣的工人,這樣的體制,那麼一個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材料,工藝,採購,製造,銷售,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問題,那麼中國企業製造出來的產品如何保證質量?

四川震災,為什麼看不到國產直升機?權威官方媒體公開說了:國產直升機實戰中難堪大用,意思說白了就是不能實戰。

如今我國的空調設備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可咱發覺現在的政府和事業部門大樓裡的空調逐漸以日本「大金」空調為主了,還是領導們心裏明白,你那春蘭什麼的國產貨,終究還是比不過人家。

但 無論如何,中國是一個人口與地域大國,日本乃一島國之地,歷史上兩國結怨甚深,近年來也是摩擦不斷,誰向誰叫板都不會令人稀奇。連貧窮的北韓不也是屢屢向 南韓叫板嗎?只是二戰後,備受戰亂之苦,中日兩國幾乎都是從零起步,而以日本資源匱乏之小國,受社會制度之賜,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將中國遠遠的甩在了 後邊,所以才有大國敢不敢和小國叫板的命題,這本身就說明瞭一些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田松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