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銀行全部為國有控股,其最高層管理人員大多為中共任命的前央行官員,它們創造利潤的商業模式也高度一致。
但即便是來自一個高度「同質」的行業,中國各大銀行上半年的業績也相似到了詭異的程度。
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以及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均公布,上半年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27%。以市值計算,工行和建行分別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銀行,中行是以資產計算的中國第四大銀行。
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淨利潤增長速度略快,達到30%。
商業模式的相似性是各大銀行盈利能力如此一致的一個原因,但這種一致性也突顯出整個中國銀行業正在累積的風險。
中國的銀行從公司和個人那裡獲得存款,然後將大多數資金出借給由政府支持的大型貸方,用於建設工廠、鋼鐵廠和房地產項目。中國的企業與個人的投資選擇非常有限,但儲蓄率則名列世界前列。
銀行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存貸款利率之間的巨大利差。這種利差由央行制定,目的是保護銀行免受激烈競爭之苦。
這種盈利模式在中國被稱為「資本消耗型」模式,因為它會鼓勵銀行儘可能多地對外放貸,直至其資產負債表遭到侵蝕,然後銀行便不得不回到資本市場募集更多資金,以滿足監管要求。
「長期來看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Stone & McCarthy駐北京經濟學家湯姆•奧爾利克(Tom Orlik)表示。「但只要你相信中國的增長前景,只要政府不放開利率、不允許外資競爭對手獲得大量市場份額,那麼這些銀行仍將是會下金蛋的鵝。」
中國「五大」國有銀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以及新近上市的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總額將近達到2740億元人民幣(合400億美元)。
分析師預計,下半年銀行收益將減緩,但全年淨利潤整體增幅仍將超過20%。
然而,更長期來看,中國大型銀行在經濟形勢良好時期收穫差不多利潤的這種統一性意味著,如果形勢開始惡化,各大銀行將暴露在相同的危害和風險之下。
去年中國新增貸款較2008年增加了一倍,達到空前規模,一些經濟學家稱此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金融寬鬆措施。
儘管自年初起,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減緩貸款增長速度,但信貸條件仍然比早些年寬鬆得多。
就連中國頂尖銀行家都很快承認,過去兩年貸款並不是都發放給了具有良好信譽、可行性高的項目,而且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貸款可能永遠無法得到償付。
Stone & McCarthy預計,發放給地方政府、房地產項目以及經濟冗余部門的新增不良貸款,會在未來兩到三年裡使銀行業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從目前的1.3%提升至約7.9%。
如果出現房價下跌幅度超出預期、地方政府違約率上升的更極端狀況,不良貸款率可能上升至13.4%,總額可能達到約5.4萬億元人民幣。
十年前,中國金融體繫在經歷了一輪由信貸推動的刺激措施之後,大體上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境地,官方公布的不良貸款率超過30%,引發了一場銀行業危機。這場危機造成的爛攤子,中國政府迄今都尚未徹底清理乾淨。
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財政部已經對逾7200億元人民的十年期不可轉換債進行了展期。這些債券是十年前發放給工行、建行以及中國銀行,用以交換其部分不良貸款的。
寥寥數筆,中國政府便將上一次銀行紓困計畫的結賬日又往後延了十年,但十年後,銀行業背上的重擔可能還會增加,至少會增加一批新的不良貸款。
與此同時,中資銀行將繼續求助於政府和資本市場,來滿足其對新鮮資本的貪婪需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