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三峽樞紐捉襟見肘 防洪庫容三折七扣

 2010-08-14 04:0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黃肖路推薦:2010年7月28日看到一篇名為[原創]《三峽樞紐捉襟見肘防洪庫容三折七扣》的文章,發表在【貓眼看人網】上,作者是「江鳥又見」。此文一發,即不可收拾,40小時內讀者就超過了一萬,跟帖近200,可惜不到48小時就被河蟹了;幸好我手急眼快,早早地將其錄在硬碟上。讀之再三,引發了我的職業病,竟然置原創者權利不顧,像當年批改中學生作文樣地,對原創文做了一些文字改動;這,還嫌不過癮,在關鍵處,又加上我父親黃萬里的論述。

2010年7月初,湖南江西諸水猛漲,武漢九江相繼洪水入城漫堤成災。可號稱能抵禦千年一遇洪水的三峽大壩,卻在僅僅蓄洪14億立方米米
(即僅佔總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的6%)之後,在距設計最高防洪高程的175米還有25米的壩前水位下,不顧下游汛情,於7月10日8時,竟然按32000立方米/秒的大流量率放水泄洪。在大江上下,長城內外網民的一片抱怨聲中,水電利益集團的喉舌張博庭(筆名「水博」)奉命解釋,寫了一篇「科普文章」:「三峽大壩為什麼要汛期泄洪?」(見鏈接http://www.sciencenet.cn/m/Print.aspx?id=343013)
文中水博一反常態,把「能防長江千年洪水的三峽水利工程」防洪庫容,故意貶低為:「可調度的防洪庫容僅有221億」,並承認,如果再不泄洪,就會使「221億的防洪庫容肯定很快就會被填滿。對今後再出現的洪水,三峽大壩將會完全失去任何防洪作用」。甚至警告:「為了保障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存在,我們就必須對三峽水庫實施防洪調度。」

這裡,水博實實在在地通知了大家,:雖然壩前高程只有150米,可如果再不泄洪,面對今後再出現的洪水,221億的防洪庫容肯定很快就會被填滿,三峽大壩將會完全失去任何防洪作用。注意他的用詞是:肯定、很快被填滿、完全失去、任何防洪作用!本民以為,水臨城下,可憐的水博這次說出了一些實話,那就是:所謂的防洪庫容221億立方米,要大打折扣!。

7月19日三峽工程大壩迎來建成來最大洪峰,三峽水庫大壩入庫流率量達到7萬0000立方米每秒,重慶寸灘站水位185.06米m(超過保證水位(1.56米?)156m)。次日,長江防總常務副總指揮蔡其華在電視上公開承認,這次三峽水庫「攔蓄洪水70億立方米左右」。

讓我們來算一下。19日入、出庫流率量分別是7萬立方米每秒和4萬立方米每秒,因此水庫每秒淨存3萬立方米,一天約9萬秒,7月19日一天就存了約27億立方米;連同17、18兩天存的日(每天每秒至少淨存2萬立方米),三天加一起,有70億立方米了。蔡氏估計沒錯,這3次洪峰三峽大壩水庫【(總共)】才存了70億立方米,只佔三峽大壩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的32%。

問題是,221.5億立方米的其餘七成哪去了?是沒用上,還是根本用不上?(或是根本不存在?或是根本不存在)?

對比幾天前水博的交代:「221億的防洪庫容肯定很快就會被填滿。對今後再出現的洪水,三峽大壩將會完全失去任何防洪作用」;「為了保障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存在(!),我們就必須對三峽水庫實施防洪調度」,回答顯然是後者。即:這次洪峰檢驗了三峽大壩工程樞紐,它的防洪庫容根本遠遠沒有(有)(用)221.5億立方米,而是只有70億立方米!

然而水博在他的「科普文章」中卻不敢說出原因何在,現在還是讓本民來教教水博怎樣寫「科普」文章」吧。

三峽大壩背後的所謂水庫,其實是一條彎彎的河道,長5、6百公里,寬只有1公里上下的河道。

西端進來一個洪峰,假定此洪峰極窄,如數學物理學所說的上的脈衝。這個脈衝叫流率量,流率量的單位是體積每秒,比如幾天前流率量曾達到7萬0000立方米每秒。體積=橫截面面積x長度,流率量=橫截面面積x流速。流速的平方同動能成正比。所以,洪峰脈衝等於在三峽大壩的西端進口處射進來一顆子彈,具有動能的子彈。

要知道洪峰不是剎那間的事,而是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輸入。不過任何洪峰都可以用許多狹窄的脈衝疊加而成。洪峰的單位時間總量是流率量對時間的積分,說這次洪峰進來多少億立方米。對洪峰的單位時間總量取時間平均值,用多少億立方米每秒來描述,便是流率量。【黃萬里在《黃萬里文集》中,專門講述了「流量」與「流率」是兩個絕然不同的概念」,在此處,絕對不能用「流量」代替「流率」】注意,洪峰不是一顆子彈,而是機關鎗噠噠噠。。。,從三峽西端進口向東的三峽水庫庫區口連續的口的連續的幾個小時的,甚至幾天的掃射。

是的,在沒有建三峽大壩之前,洪峰之下重慶也被淹過。,但是現在,重慶東頭,下游堵上一個大壩,洪峰流速在大壩前截止為零;,顯然,下游有大壩比沒有大壩,上游更容易被淹!。然而畢竟三峽水庫幾百公里長,所以只要距大壩足夠遠的上游某處以上,壩的阻擋作用可以感覺不到。此處,水文利學把管它叫【庫尾回水末端】或【尖滅點】。即是:在此點以上發生的洪峰脈衝,奔騰向東視而不見大壩的存在,它在西頭淹不淹重慶,跟東頭有沒有大壩無關。

每顆子彈飛過了這個【回水末端】後,感覺到有大牆在前,它的動能就化成了重力勢能----水力坡度。水力坡度是水面單位長度的落差,落差乘重量便是勢能差。一顆子彈造成一定量的水力坡度,幾萬顆子彈打了幾小時甚至幾天,三峽庫區還能不高峽出斜湖?!,處處重力勢能差啊?人們希望穩定,物理上叫勢能最小,高峽平湖勢能穩定最小,但是你輸入幾天的動能,能量守恆,化作勢能,使平湖變成斜湖。

射進來的子彈不但帶有能量,還帶有質量、體積。所以庫內不僅水面變斜的同時,水面也要升高。

【尖滅點位置】由【壩前水位】及【河道河底海拔高度】程確定,跟西端洪峰流率量也有關係。讓我們拿出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的精神,省卻計算【尖滅點】的繁雜手續,給出【三個尖滅點的例子】,如下:

例一,壩前135米水位時,三峽大壩的【尖滅點】在距大壩494公里的涪陵李渡鎮(盧躍剛、潘家錚,「三峽工程答疑錄」,《中國青年報》2003年7月2日);

例二,壩前175米水位時,三峽大壩的【尖滅點】在(重慶的)朝天門碼頭以西(!)幾十公里的重慶市海關至江津段某處(「三峽水庫回水範圍研究」,《水運工程》,2003年7月,黃碧珊等);

例三,壩前156米水位時,三峽大壩的【尖滅點】在重慶市的銅鑼峽。

由此可見,想在汛期蓄水到壩前175米是絕對不可能的!水中撈月了。為什麼?因為對應壩前175米的水位壩前,重慶已落在回水區內,此區內因洪峰增大的水力坡度,將使水位從壩前的175米,經600公里的提升,到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該早就超過滅頂的190米了。!!!

在2010年7月19日的洪峰下,三峽大壩樞紐不顧下游高水位,硬是進七泄四,即:每秒鐘進七億立方米洪水,同是泄出四億立方米,死守壩前156米。為什麼?因為:「三峽壩前156米,【尖滅點】直逼銅鑼口」。銅鑼峽口在哪裡?距離寸灘僅僅8公里,距兩江交匯的重慶朝天門也只有13公里!當時重慶水位已達海拔185米,朝天門碼頭階梯大半被淹沒。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0/7/27日長江水文站記錄如下:

站名時間水位流量流率

寸灘27日02179.97米47700立方米每秒

三峽水庫27日02156.74米

壩前水位156.74米,庫尾回水曲線末端又移到銅鑼峽。水力坡度在600公里內,一路使水位逐漸上升到寸灘的179.97米。平均水力坡度(179.97-156.74)/(600*1000)=萬分之0.39。【庫尾回水區末端】抵達朝天門腳下,於是,正在到來的第二次洪峰,使重慶再次泡湯。

要是三峽水庫泄洪,固然能解救重慶,但三峽大壩下游可就遭殃了,各站將超過警戒水位了。為顧全大局,重慶人只有再次做出犧牲了。這個「犧牲重慶保下游,或犧牲下游保重慶」的尷尬局面,不是調度能夠解決得了的,這是因為三峽大壩設計的根本缺陷造成的;為什麼三峽大壩設計有根本缺陷?因為黃萬里在1986年一月就指出:「長江三峽大壩攔截水沙流阻礙江口蘇北每年十萬畝的造陸運動;淤塞重慶以上河槽,合川以上,。。。。。。終將抬高諸川洪水位,壩田頻遭淹沒。就此而論,長江三峽大壩永不可修;。。。。。。」【摘自自印《黃萬里文集》2004年‘版’第213頁】樞紐設計的根本缺陷造成的。

這個70億立方米其實就是在高峽斜湖的汛期三峽水庫樞紐的最大防洪庫容了,那個221億立方米也配叫防洪庫容?70/221.5=32%,三折。

這便是: 三峽樞紐樞紐 捉襟見肘 防洪庫容 三折七扣

2010年7月28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新世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