緞帶般的沙丘鎖住雨水。
仍然被雨水浸漬的土地上,一條河流摻雜著來自附近森林中的單寧酸,在沙地上繪出大理石般的紋樣。
黎明時分,漁民騎著自行車,載著自己捕到的魚外出,待售賣後好換回生活用品。車輪下的沙地在夜雨
從空中俯瞰,連綿的沙丘就像起風的下午晾起來風乾的一塊塊白色亞麻布。實際上,這片區域的名稱——「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意思就是「馬拉尼昂州的床單」。馬拉尼昂州位於巴西東北部的熱帶海岸,座座半月形的沙丘就分布在這裡。不論冠名如何,這裡都是一片充滿魔幻色彩的沙漠,一波波閃著微光的白色沙浪綿延鋪展。雨水彙集成的耀眼的藍綠色池塘中,游著銀光閃閃的魚群。牧羊人趕著羊群翻越高聳的沙丘,漁夫出海打漁,為他們指路的只有天空繁星和沉船殘骸中的幽靈。
「像是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卡羅琳·阿爾維特說,她曾在這座面積1550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任園長。公園建立於三十年前,為的是保護這座奇絕的生態系統。就好像是巴哈馬群島海域如海市蜃樓般突然間出現在撒哈拉沙漠中央。
只有在這片沙漠中,海市蜃樓才能成為現實。
實際上,按嚴格標準來說,拉克依斯並不屬於沙漠,馬拉尼昂州聯邦大學地理學家安東尼奧·科代羅·費托薩如是說。這片地區年降雨量大約120厘米,而按照定義,年平均降雨量25厘米以下的才叫沙漠。而且,是水造就了這片沙景。附近的兩條河流——巴納伊巴河和普雷吉薩斯河把內陸的泥沙攜帶至大西洋,其中大部分沉澱物都堆積在了園區7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旱季來臨的時候,尤其是10月和11月間,強勁的東北風把泥沙吹到遠至內陸48公里的地方,目光可及的範圍內,到處雕塑起高度可達39米的半月形沙丘。科代羅目睹了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永無休止的變遷,在某些區域內,沙丘每年可向前推進20厘米。「每年的景致都大不相同。」他說。
每一年,1月到6月的雨水填滿沙丘間的山谷後,就會產生新的舄湖。這些短時間存在的水體,有的可達90多米長、將近3米深。7月初,舄湖水量最豐,內格羅河等河流穿過沙丘時,便把這些舄湖連接起來。於是,魚兒得以沿水流遷徙至舄湖,在那裡以其他魚類或沙中的昆蟲幼體為食。少數幾種魚類,比如南美牙魚(Hopliasmalabaricus),甚至在旱季鑽入泥漿冬眠,待到雨季來臨再重新出現。雨季一旦結束,舄湖便開始在赤道熾烈的熱浪中蒸發,水面下降的速度可達每月1米。這裡的居民不只有魚類和昆蟲,還有住在沙丘周邊村莊裡的人類。90個男女老少定居於沙丘中的兩座綠洲——凱馬達多斯布裡托斯和大拜沙,住在棕櫚葉為房頂的土屋中。他們與沙丘一樣,隨季節改變生活軌跡。旱季裡,人們養雞與牛羊,種植木薯、大豆和腰果,並從園區的耀目沙地沿巴西東北海岸線鋪展約70公里。
沙丘附近的海濱旱化森林中採集毛瑞櫚和巴西棕櫚的纖維。雨季來臨時,難以種植作物,於是沙洲居民前往海邊,住在海灘上的漁棚裡。他們把醃製和風乾的大西洋大海鰱賣給商販,再由商販運到城裡去賣。
2002年,馬拉尼昂州首府聖路易斯與迅速崛起的城鎮巴雷裡尼亞斯(該鎮利用其處於國家公園入口的位置進行發展)之間修建了高速路,從那時起,旅遊業也開始擴張,現在每年造訪公園的人數達到6萬多,人們開著各種越野車在沙丘上兜風,令園區工作人員憂心不已。
「沙丘上不允許行車。」阿爾維特說,她擔心這種肆無忌憚的行為會對定居在此的鳥類以及鷸和燕鷗等候鳥造成威脅。為了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她於2009年帶領一隊人馬從公園一端徒步至另一端,尋找沙丘生物的蹤跡。
也難怪外人想要造訪這片巴西最大海岸沙丘地帶中的世外奇景,因為即便是那些對此地最熟悉的人,也會為其不斷變換的美妙景觀感嘆不已。凱馬達多斯布裡托斯的已故長者馬諾埃爾·布裡托曾養了大約500頭羊,羊群在沙地上自由徜徉。趕著羊群翻越沙丘時,他會驚訝於沙地的不斷變遷。「這裡的一切都一成不變,」他曾告訴我,「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每一天沙堆都在變換位置。上帝造出這白色的群山,讓風兒永世戲耍其間。」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巴西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