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古代的天象紀事

 2010-06-13 23: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週期變化有密切的聯繫,於是開始了對日、月等天象的觀察。此後,中國人長期不斷地辛勤致力於天 像的觀察和記錄,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留下了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種記錄。這些天象紀事不僅內容詳實,年代延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至今對於現代天文學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日出黃有黑氣——黑子的記錄

黑子是太陽表面的氣體漩渦,由於其溫度比太陽其它部分的溫度低,所以光芒也較之其它處幽暗一些,從地球上看彷彿是太陽表面出現了黑色的斑點或斑塊,所以又稱日斑。

關於太陽黑子,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觀測記錄。大約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述。現今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事,是載於《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現的太陽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錄將黑子出現的時間與位置都敘述得詳細清楚。歐洲關於太陽黑子紀事的最早時間是公元807年8月,當時還被誤認為是水星凌日的現象,直到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60年發明天文望遠鏡後,才確認黑子是確實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國歷史上已有關於黑子的101次記錄,這些記錄不但有時間,還有形狀、大小、位置以及變化情況等等。難怪美國天文學家海爾會讚嘆道:「中國古代觀測天象,如此精勤,實屬驚人。他們觀測日斑,比西方早約2000年,歷史上記載不絕,並且都很正確可信。」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記錄

彗星是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包括彗發、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離太陽近時,彗發變大,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力把彗發的氣體和微塵推開生成的,形狀好像一把大掃帚,所以在中國民間又把彗星叫做「掃帚星」。

中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歷史,擁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記錄。我國古代稱彗星為「星孛」,《春秋》上記錄了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 出現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這是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哈雷彗星是一顆週期彗星,每76年出現一次,從魯文公十四年開始到清代宣統二年 (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現過31次,每次出現,我國都有詳細的記錄。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這段記載的年、月、日數,位置和近代科學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戰國時代,我國對彗星的觀測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中有畫著各種形態的彗星圖29幅,這些彗星的彗尾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有直有彎,條數也不等,彗星的頭部有的是一個圓圈或圓點,有的是圓圈中心還有一個小圓點或者圓圈,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態,其觀測的精確程度就今天來看,也是有科學價值的。關於彗尾的成因,中國也較早就有了比較正確的解釋,《晉書·天文志》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而歐洲直到十六世紀以前一直誤認為彗星是大氣中的一種燃燒現象。

中國的彗星觀測成果,得到近代西方天文學家的高度讚揚。法國人巴爾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研究《彗星軌道總表》之後曾說:「彗星記載最好的(除極少數例外),當算中國的記載。」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記錄

                 

這根牛骨上刻有一則與日食有關的占卜記錄,「癸酉,貞:日夕又食」。

日食是一種太陽被月球遮蔽的現象。當月球在繞地球運行過程中,有時會走到太陽和地球中間,這時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於影子裡的觀測者便會看到太陽被月球遮住,這就是日食。

當日食發生時,本來光芒四射的太陽會突然變得暗淡無光,成為一個暗黑的圓面,星星卻出現在白日的天空,這樣的奇特景象,對於不瞭解其原因的古人來說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自然成為了中國先民們重點觀測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書經·胤征篇》記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失馳,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發生的時候人們驚慌失措的場面。《詩經·小雅》中還以詩歌的形式記載著發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從我國春秋時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記載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無日食可考的僅有8次,不及總數的1%。

日食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週期性。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日食週期的國家之一。西漢末年劉歆總結出一種週期,認為135個月中要發生23次日食。大約從公元三世紀起我國就能預報日食初虧和復圓的方向,到了唐代對於日食的預報已經比較準確了。

夜中星隕如雨——流星的記錄

繁星密佈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閃而逝,這就是流星。有時候還能看到天空的某個區域有無數亮光四下飛流,好像下雨一樣,這就是壯觀的流行雨現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際空間中叫作流星體的塵粒和固體塊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

中國人對流星群、流星的記載,早於其他國家。古書《竹書紀年》中就有關於流星的記錄:「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左傳》的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我國古代的流星雨記錄達180次之多。

中國人不僅記錄流星,而且能準確地指出隕石的來歷:「星墜至地,則石也」(見於《史記·天官書》。)而在歐洲,公元1768年曾發現三塊隕石,對此巴黎科學院推舉拉瓦錫做研究,他得出的結論卻是:「石在地面,沒入土中,電擊雷鳴,破土而出,非自天降。」一直到公元1803年歐洲人才知道隕石的由來。

客星見於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

某些通常很暗的星星,突然爆發出比原來的亮度強幾千到幾百萬倍的光,叫新星,有的亮度增強到一億乃至幾億倍,叫超新星。以後它們又逐漸闇弱下去,好像在星空中做客一般,所以被古人稱之為「客星「。

我國對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現早有記載。商代甲骨卜辭中就記載了大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出現於天蠍座α星附近的一顆新星。《漢書·天文志》中記載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於房。」這記錄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現的一顆新星,這顆新星是中外史書中均有記載的第一顆新星,與其他國家的記載比,我國的記載不僅寫明瞭時間,還寫明瞭方位,因此法國天文學家比奧在著《新星彙編》時把《漢書》的記載列為首位。

18世紀末,有人通過望遠鏡,在天關星附近發現一塊外形象螃蟹的星雲,取名叫蟹狀星雲。1921年,科學家發現在蟹狀星雲中有一顆脈衝星,它是已發現的脈衝星中週期最短的一個,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全波脈衝星。根據蟹狀星雲的膨脹速度推算,這顆星應該是公元1054年爆發的一顆超新星產生的。而這顆超新星在我國的史書《宋會要輯稿》上有詳細的記載。

自商代到十七世紀末,我國史書共記載了新星、超新星約90顆左右,其中大約有12顆屬於超新星,這麼豐富而系統的歷代新星爆發記錄在世界各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来源:凱迪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