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是指替代別人的人,多指代人受罪的人。此類現像在當今的演藝圈中比較多見,替身演員代替影片中原演員表演某些特殊的、高難度的動作和技能。另外,有的外國政要挑選與自己長相相似的人充當替身,讓替身代替自己出現在環境比較複雜的場所,避免自身遭到暗算與攻擊。當然,替身這類工作並非現代人的專利,古已有之。魏武帝曹操,就有過一個替身。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滅掉袁紹平定北方後,聲威大振,獻帝因而下詔,曹操由魏公進爵魏王。此時的曹操可謂是春風得意。而此時,匈奴派使者覲見漢天子,使者聽說曹操進爵為魏王,就提出要向魏王拜賀。曹操允許之後卻覺得自己長的不夠氣派,卻又想在外族人面前顯顯威風。想來想去,就叫尚書崔琰做自己的替身接見匈奴使者。崔琰乃漢末名士,在朝野很有聲望,而且崔琰的侄女還是曹操的四子曹植的妻子,曹崔可謂是親家關係。崔琰不但身材魁梧偉岸,而且一把鬍鬚長達四尺,有美髯公之風。陳壽的《三國誌》對崔琰的容貌描述是:「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由此可見其容貌決非一般。 《世說新語.容止》一書曾講述此事: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接見完畢後,曹操派人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側捉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由此可見,這位匈奴使者也決非等閑之輩,他能夠通過崔琰表面的「雅」,看到他深層次裡的缺陷:威武不足,亦即沒有曹操那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英雄氣概。這話傳到了曹操耳朵裡後,讓他很是得意。
其實,曹操的長相也並非醜陋,據《魏氏春秋》記載:「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也就是說曹操雖然個子比較矮,但其實還是很有氣質的,不過曹操還是對自己的體貌有些自卑。當然,他的「姿貌短小」與崔琰的「聲姿高暢」相比,是有些寒磣的。此時的曹操只看重了外在的儀錶容貌,卻忽視了人的內在氣質,和自己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曹操找崔琰當替身,說明曹操是很器重崔琰的。《三國誌.魏書十二》記載:曹操做了丞相以後,封崔琰為東曹掾,並對他說:「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讚其稱得上是時代的表率。曹操被封為魏公後,當時還沒有立太子,曹操就讓官吏們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一件大事,所以眾官全都閉口不答,只有崔琰暢所欲言:「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稱五官中郎將曹丕不但是長子,而且仁孝聰明,應讓他繼承大業。我崔琰就是死也要堅持這個原則。眾人原以為崔琰會支持他的侄女婿曹植,想不到他居然能夠支持曹丕,曹操貴其公亮,喟然嘆息,封崔琰為中尉。
崔琰儘管極具威望,且又和曹操互為親家翁,又為曹操當過替身,但終被曹操所害。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經被崔琰推薦為官的楊訓上表盛稱曹操功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為人虛偽,又說崔琰推薦錯了人。崔琰閱過楊訓的上表後,給楊訓寫信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原本是想說那些議論楊訓的人不明事理。沒想到有人說崔琰這封信是對曹操的不滿,曹操聽後很生氣,怒道:「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就將崔琰下獄。後來曹操聽說崔琰在獄中還不屈服,就將崔琰賜死。給曹操當過替身的崔琰就這樣死在了曹操的手中,當時人們對崔琰的死多表嘆息。正像易中天在《品人錄》中所說: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曹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