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言,Google退出中國將成為外商在華投資道路上的一個指標性事件。在Google事件發生之前的2009年11月至12月,「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曾做過第12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調查顯示,91%的受調查企業對中國未來5年的前景表示「謹慎樂觀」或「樂觀」。這次調查共有388家企業參與,調查結果遲至4月2日才發布。但Google事件發生之後,中美關係波瀾迭起,外商對中國商務環境的感覺已大不如前。「中國美國商會」於3月下旬發布了另一項調查報告,這一報告與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的公開文章,表明在華外商對其投資前景深感困惑。
一、在華歐美外商的困惑何在?
美國商會在中國有兩個,一個在上海,另一個在北京。北京的美國商會名為「中國美國商會」。該機構3月下旬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由於中國政府陸續採取措施,將外資企業排除在中國一些蓬勃發展的市場領域之外,在華跨國公司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據稱,由於擔心不斷惡化的投資環境和中國本土創新規定的影響,中國美國商會就中國擬議中的〈政府採購條例〉對會員進行了調查,並像往年一樣詢問了它們對中國總體商業環境的看法。調查結果是:感覺不被歡迎參與中國市場併進行競爭的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到受訪企業的38%──而僅僅就在幾個月前的2009年12月公布的2009年度調查為26%,2008年為23%。自中國美國商會開始針對該問題對會員進行調查以來,這是4次調查中不滿意比例最高的一次,表示外國在華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評估在迅速惡化。
這些外企抱怨的內容包括中國有利於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新規定,以及使外企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政府採購政策。在那些感覺到不受歡迎的公司中,58%提及因中國科技標準的強制實施而產生的障礙,還有50%提到了強制技術轉讓的問題。這都與中國政府一項新規定有關:2009年10月底,中國三部委聯合發布通知,要求科技供貨商在被列入《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之前必須獲得產品認定。該目錄將涵蓋外國企業銷售的數十種產品,包括伺服器(伺服器)、移動基站(基地臺)、安全和財務軟體及風力發電機。在被問及新政策影響的受調查科技企業中,有57%說它們認為這會對未來在華業務造成負面影響,而有37%的企業說已經產生影響了──即使條例尚未正式生效。許多外國公司在中國投入重金設立了研發業務,它們擔心新的採購政策可能迫使它們將自己的創新成果與中國的競爭對手或政府機構共享。
上述擔心是新調查顯示的。但「中國美國商會」第12年度的調查所顯示的一些擔憂並未成為過去式。在第12年度的調查裡,「法規解釋相互矛盾」被列為首要挑戰。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對獲得必要的經營許可和國家保護主義方面的擔憂日益加劇,外資企業在華面臨的8大挑戰中,有7項與中國政府相關。這項調查中的一些擔憂,也反映在美國貿易辦公室提交國會的年度報告中。
二、彷徨踟躕的在華外商
彷彿是為「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做註腳,「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文章,標題叫做〈中國正在讓外企灰心〉。文章談到,「突然之間,政治上的進展和監管方面的限制彙集到一起,釀成一杯危險的‘雞尾酒’──許多公司從中嗅到了保護主義氣息。……在許多行業,外國企業的挫折感遠比中國政府意識到的更為明顯。我第一次聽說有(外國)企業考慮完全撤離中國。它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並非因為它們無法與本土對手競爭,而是因為它們厭倦了在一種無法預測的商業環境裡苦苦掙扎,……我還聽說一些大型企業準備制定戰略,將未來的部分投資撤出中國,轉投其他亞洲國家。」
彭博通訊社的報導證實了許多外資企業正在亞洲其他國家「筑巢」應變。奇異電器、福特汽車、紐巴倫(New Balance)等長期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紛紛增加亞洲市場的多樣化經營。福特在泰國投資10億美元,與馬自達(Mazda)合資辦廠;奇異電器在越南海防市投資6,100萬美元,興建風力發電機工廠;紐百倫運動品牌企業計畫在印尼尋找分承包商,為在中國的四座工廠和越南的一個工廠尋找新貨源。紐百倫亞洲經理朱迪斯.麥凱(Judith Mackay)將此稱為「中國加一戰略」。
分析人士指出,政治、經濟因素正在促使外商擴大視野,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尋找發展機會。美國新興市場戰略公司總裁甘布爾(William Gamble)分析,勞工成本不斷增加與正在改變的政策法規環境,加上知識產權的剽竊與干涉行為,以及駭客攻擊和造謠中傷等等,已經讓中國的經營吸引力有所下降。Google就是這種環境的冰山一角,美國前任貿易代表蘇珊.施瓦布(Susan Schwab)近日對香港媒體說,中國依然是最大的市場,但最近,「我看到很多美國公司正在尋找替代市場。」
三、中國政府出面安撫效果不彰
中國當局對外商日益增強的憂慮並非毫無感覺。在外商對中國投資和經營環境憂慮日益加重的時候,溫家寶於3月22日出席中國發展高峰論壇,在與60多位外企負責人會面之時,代表政府向在華經營的外商釋放善意。他強調,中國的發展依然需要外資,他能夠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並表示會增加與外國企業的往來。
4月13日,中國政府發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國將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所謂「兩高一資」行業,即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的行業。中國還將鼓勵外資去西部貧窮地區,擴大勞動力密集型的工業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刪除了有關採購新規草案中一些限制性條款。中國政府採購市場每年的交易額高達數十億美元,根據去年發布但未正式執行的規定,供貨商在被列入《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之前必須獲得產品認定。所有申報的產品都要擁有中國的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且申報人的知識產權必須完全獨立於海外機構或個人。這一限制性規定曾經引發外商強烈不滿。根據外資企業的理解,這一規定意味著沒有中國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就不能進入政府的採購名錄。這導致北美、歐洲和亞洲,代表全球多數科技巨頭的30多個行業團體向中國官方致函抗議,稱這些規則屬於保護主義。
威廉亚洲官网 草案中刪掉了這一條款,只要求政府採購目錄上的產品符合中國法律法規,申報人擁有或有權在中國使用該產品的知識產權。但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負責全球政策的副總裁諾弗爾(John Neuffer)稱,儘管中國政府對批評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但這並未解決外商所有的擔憂。外商必須全面理解這個規定,其措辭仍模糊不清。即使刪除了部分引起麻煩的詞句,在政府採購時使用自主創新清單仍是一個大問題。
在我看來,外資被從「神壇」上趕下來只是個時間問題,因為中國政府對外資政策從來就未脫「利用」二字。所謂「利用」,指的就是當中國羽翼未豐,有資金技術等需要時,雙方合作,這時候可以給對方各種優惠;一旦中國羽翼豐滿,外資利用價值下降,優惠自然取消,門也開得越來越窄。不過,這扇門並非這時才猛然關上,中國外資政策環境變化的轉折點應當追溯至2006年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出臺的《十一五期間外資利用規劃》,該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要推動利用外資從「量」到「質」的根本轉變。自此以後,外資在中國的優惠待遇逐漸喪失。今年3月21日,國務院還發布了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外資利用放在了重點工作的第44條。在外商投資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並未強調加強吸引外資,相反強調工作中心在於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這些都是在華外資不可不注意的訊息,如果忽視了這些訊息的內涵,最後可能只會自找不痛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何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