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報告:為何「越維穩越不穩」

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發布報告稱,中國政府已經陷入「維穩的怪圈,越維穩越不穩」的惡性循環。報告提出:現有穩定思維的最大誤區之一,是將民眾的利益表達與社會穩定對立起來,「不從根本上解決利益失衡與社會公正的機制問題,一味以穩定為名壓制合法的利益表達方式,則只會積聚矛盾,擴大衝突,使社會更不穩定。」

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研究課題組發布報告稱,中國政府已經陷入陷入「維穩的怪圈,越維穩越不穩」的惡性循環。

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舉行了首屆「清華社會發展論壇」,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在會上發布了《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報告,報告初稿撰寫者為晉軍、應星、畢向陽,統稿者為孫立平、郭於華、瀋原。

課題組專家說稱,「近些年來,我們實際上已經陷入‘維穩的怪圈':各級政府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維穩,但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的數量非但沒減,反而不斷增加,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陷入‘越維穩越不穩'的惡性循環。」

現有維穩模式又需要大量人力、財力投入。據今年兩會上的國務院預算報告,2009年中國公共安全方面的財政支出增加了16%,增幅已超過國防開支增幅,總金額亦逼近後者,高達5140億元人民幣。

報告指出,由於「零指標」和「一票否決」的巨大壓力,地方政府不得不擴大編製增設「維穩辦」、「綜治辦」等機構,只要進入「敏感時期」或者遇到「敏感事件」,就大規模動員,各個部門齊上陣「力保轄區平安」。

報告提出:現有穩定思維的最大誤區之一,是將民眾的利益表達與社會穩定對立起來,「不從根本上解決利益失衡與社會公正的機制問題,一味以穩定為名壓制合法的利益表達方式,則只會積聚矛盾,擴大衝突,使社會更不穩定。」

專家認為,「在目前的維穩模式下,通過壓制和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來實現短期內的社會穩定,成了相當普遍的做法。結果是不僅治標不治本,反而起到了維護既有利益格局的作用,甚至對社會公正造成嚴重損害。」

報告提出了新的穩定思維:「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有限政府,使法治成為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的長效的制度化手段;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改變 目前社會中利益關係嚴重失衡的局面,並為社會不滿情緒的宣泄提供製度化的管道;促進民間組織的發育,形成化解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的社會性機制。」

報告撰寫者認為,「維穩的工作不是要消除、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利益矛盾和衝突,而是要為其設立規則,要為這類問題的解決提供製度化渠道與方式,建立有效的利益均衡機制。」

最後報告提出,「新的穩定邏輯應該是:維護憲法所賦予的公民合法權利,這是解決社會穩定問題的治本之道。就此意義而言,維權就是維穩,維權才能維穩。」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