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燈天才:澳大利亞中小學課堂探秘

2009年夏季,正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冬天,我在墨爾本一所私立學校Mowbray College進行教學訪問和交流,並受到邀請教授當地學生的中文課程和國際學生的英文課程。該校是當地規模比較大、聲望比較高的一所學校,從小學課程一直開設到高中課程,也開設國際大學預科課程(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簡稱IB),為全球很多大學所認可。時間雖然短暫,但我的收穫很大,澳大利亞的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

挖掘學生的才能和興趣

在澳大利亞,學校授課全部採用小班制、走班式教學。中學的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的科目包括英語、數學、體育、外語、音樂等,除了必修科目,學生必須從社會、美術、實用科類中至少選修4至5個科目。Mowbray College為學生提供兩門外語(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簡稱LOTE):中文和法文。

當然,我班上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了中文。他們的水平是初學者,年級是Year 9

(相當於我們的初三)。班上有15個學生,會說一些「我家有三口人」、「我是澳大利亞人」等簡單日常會話。當我第一天來到班上的時候,同學們很高興,紛紛揮手,高興地用「妮浩(你好)」跟我熱情地打招呼。班上有個金髮小男孩叫Nick,很調皮,老是譁眾取寵。其實對我來說,他不是一個壞孩子,只是想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有一次,下課後我找他單獨輔導,他聽得很認真,一筆一筆-地寫「對不起」、「沒關係」等上課所學的漢字。看到他認真的樣子,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有關教育的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看來,教育的道理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都是一樣的,只要有老師和學生,無論什麼背景,無論什麼種族,無論什麼文化,教育是沒有國界的。我後來問同學們為什麼學習中文,大部分都說希望長大後有一天能去中國

澳大利亞高中沒有文理分科。在Mowbray College,從Year 7 或者Year 8開始,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技術課了。技術課主要有木工(Design Technology Wood)、紡織和服裝(Design Technology Textiles)、電子(Electronics)和視覺傳媒和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等課程,目的是培養有實際生活技能的人。

教木工課程的Mr. Terry Priestley為人十分友善,我徵得他的同意後,便在空閑的時候跑去他的班上聽課,所見所聞讓我大開眼界。教室是一個木工課專用的教室,裡面有工作臺、櫃子,櫃子裡是鋸子、錘子、膠水等工具。另外,教室裡還有一些只有在工廠裡才能見到的切割機器。當然,為了安全起見,有些機器只有老師才可以操作。在正式使用這些工具前,老師會把製作一個木具的具體過程告訴同學,每一步應該使用什麼工具、做每一步的危險係數是多少等,都講得一清二楚。然後,學生就可以開始動手了。雖然教室裡老是有鋸子等發出的嘈雜聲,但是整個課堂井然有序,學生不會拿著工具打打鬧鬧,而是各自忙自己的製作。學生在木工課程上可以學會製作的東西有小件的相框、鏡框,也有大件的椅子、茶几、書櫃。-過一段時間,作品完成老師檢驗合格之後,就可以帶回家了。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手工作品,都會歡欣不已,十分自豪。

木工教室的旁邊是紡織和服裝教室,學生可以學習到布料、服裝設計的知識,並且學會裁剪和製作服裝。此外,學校還開有糕點製作課,學生學習如何做點心,做好之後還可以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

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人際交往能力

在澳大利亞,學校很注重從小就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我所觀摩的課程,從體育、英語、數學到藝術等,都無一不體現了這一點。

不論是在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英語課上,我都可以看見學生在獨立思考或者做小組活動。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和數學課上(年齡大約在6、7歲),小朋友們三三兩兩圍坐在不同的桌子周圍,共同完成或者獨立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大約半小時之後,老師又會安排新的任務。一節課下來,除了「OK.Now it’s time for you to change the task(好的,該是換任務的時候了)」,我幾乎沒有聽見老師說其他的什麼。但是,當小朋友遇見問題的時候,他們可以向老師請教。然而,和我坐在一起的那組小朋友,整節課下來都沒有向老師請教,因為他們想盡量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

正是因為早期教育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到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學生早已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由於我對這點認識不夠深刻,還發生過一件尷尬的事情。在一次Year 9的中文班上,學生先自行閱讀一節課。期間,一位男生指著文章中的「年齡」,問我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是「age」的意思。他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說:「Now I remember (我記起來了)」。我心裏挺高興,就對他說,你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問我。然後,他又繼續開始看書了。令我奇怪的是,之後遇見生詞的時候,他寧願花費較長的時間去查漢語字典,也不問我。我當時心裏感覺挺迷惑的,問我不是比查字典更省時嗎?於是,我特意提醒他:不用查字典,有問題可以問我。他笑著說了聲「Thank you」,可是遇到生詞還是去查字典。我對此十分不解,下課後和當地老師交流,才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學生更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除非學生自己來問你,老師一般不會主動去提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於是我想起了在需要指導的木工課上,Mr.Terry Priestley也不會一直站在學生旁邊,盯著他們的每一步,而是放手讓學生動手去做,只是在使用危險係數較高的機器時,他才會站在一旁,以防發生意外,或者幫幫忙。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體育課教學,課程內容有體育理論方面的介紹,更多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處理人際關係。在一堂體育課上,老師組織了一場澳式籃球比賽,一位男同學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比賽隊伍人數不均,他主動提出不上場比賽。可是,他不是毫無意識地置身在外,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可以融入比賽和成為賽事一份子的方式:做比賽的解說員。當比賽進行的時候,他就像球賽現場的評論員一樣在一旁解說,滔滔不絕地從頭到尾解說比賽的進展。他精彩的解說讓我詫異不已。比賽結束之後,同學們都和他擊掌,表示感謝。

澳大利亞的中學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青少年的吸毒現象和「高中生媽媽」,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但是,澳大利亞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葉聖陶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我們並不是僅僅為了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教育的目的是發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教授相關知識,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使他們離開學校後,即使忘卻了在學校學到的具體內容,但是具有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天才潛能是阿拉丁神燈中的精靈,而孩子就是那神燈,教育的作用就是小心翼翼地擦拭神燈,把孩子的天才潛能挖掘和釋放出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