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雜誌名為《新世紀週刊》,其主編胡舒立是知名商業雜誌《財經》的前主編。因與《財經》母公司在內容管控和利益分配方面產生重大分歧,胡舒立與上百名編輯和經營部門員工集體辭職,成為2009年中國媒體業最受矚目的新聞事件之一。
如今,胡舒立接手原本知名度較低的《新世紀週刊》,承諾"繼續捍衛和推進新聞專業主義"。
中國當局一方面對媒體業進行商業化改革,同時又強化對媒體內容的控制和監管。在這種尷尬而微妙的局面下,這份雜誌的命運受到高度關注,被認為是中國媒體業的一個風向標。
胡舒立團隊的一名編輯說:"我們肯定會受到很多關注,有些我們是歡迎的,有些則不。" 他拒絕透露姓名,稱雜誌對接受採訪有規定。
這位編輯說:"我們認為大方向是透明度和公開性會變得更高,如何在冒進與倒退之間達成平衡,則是我們的任務。"
《新世紀週刊》本期報導了北京律師李莊涉嫌偽證罪案、中石油油管泄漏污染黃河、昆明在建機場坍塌事故等事件。這些在當今的中國並不是什麽出人意料的話題。當局一方面允許不斷擴大對社會問題的報導,而將那些可能直接對重大政策構成挑戰的話題則設為禁區。
中國廣電總局今年初發表文件稱,私營部門對媒體產業的投資將會擴大,並鼓勵大型媒體集團上市。但在這些改革措施的背後,則是當局加強媒體內容管控的決心。
香港大學的中國新媒體學者班志遠(David Bandurski)說:"這場改革的宗旨是把曾經的宣傳工具改造成企業。"
"但別忘了它們是國有企業,中國共產黨有著強大的領導力,控制著所有的國有企業。"
由於政策缺乏透明度,中國的媒體、投資者和記者們依舊要如履薄冰一般摸索前行。同時,由於中國對外資投資媒體的資金水平、可投資領域及對內容控製程度方面仍有諸多限制,外國投資估計仍舊無法得到長足發展。
中國媒體市場諮詢師大衛.沃爾夫(David Wolf)表示:"中國政府希望能有一些外資介入,以提升中國媒體的管理水平及軟技能。"
"但中國不需要資金,所以不需要讓渡管控。"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3億消費者、國家補貼及廣告商對出版業的信心,令中國報刊業在過去幾年中的表現遠勝西方發達國家同行。
據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統計,2008年中國共出版期刊9,549種,報紙1,943種。林林總總的出版物中不乏純意識形態的宣傳手冊,但有關時尚、健康、旅遊及小資生活方式的光鮮雜誌亦如雨後春筍一般擠滿了報刊攤。
儘管多數報刊歸根到底還是由政府擁有並管控,但新銳報刊往往有商業投資,並樂於通過批評性報導吸引讀者。
香港大學學者班志遠稱:"傳媒業者早已學會利用中國媒體業的混亂局面求得自身發展。"
媒體業專家喻國明表示,中國希望駕馭商業力量打造傳媒機構,向大眾及全世界傳播中國的理念和價值觀。
"這些改革將加強業界多元化及競爭。"喻國明說。他稱,審查機關也會有選擇地給與一些媒體更大的迴旋餘地,以促進媒體產業的現代化。
"不同的媒體將適用不同的標準。關鍵大報將保持黨的喉舌地位,而一些商業媒體預計將較少扮演政治宣傳角色。"
儘管媒體業的競爭逐漸激烈,但監管條例很可能對新聞業和投資者造成阻礙。
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相關文件明確指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旨在鞏固而非削弱國家對媒體的管控。
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產業發展司司長和改革辦主任範衛平上週向記者表示,此次改革不會帶來新聞監管模式的改變。
原題目:胡舒立再次創業 《新世紀週刊》成為中國媒體風向標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