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威廉亚洲官网 調查:中國人與家人交流時間短

 2010-01-08 00: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威廉亚洲官网 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十分之一的居民每天與家人交流不足兩小時。

《生命時報》和北京零點指標信息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等五大城市的1425名居民進行的隨機電話調查顯示,近1/4的人除了睡眠以外,每天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足2個小時。即使在這2個小時裡,交流內容也大多限於低層次的日常問候和生活交流,情感和心靈交流極度匱乏。

杭州師範學院大學教授岳剛德說,很多家庭由於各方面的壓力,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以我自己的家庭為例來說,我們現在就是我、還有愛人和孩子,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一個三口之家。可以說周內五天,每天回來以後呢都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說孩子做作業,媽媽輔導作業,我呢就做自己的事情。那麼像這樣之間的交流不說二個小時,應該說有些可能連20分鐘都沒有。為什麼?因為孩子的作業實在太多了。而且孩子的作業完全幾乎都是停留在一個簡單的筆和紙的作業。沒有其它的或者其它的很少。"

《生命時報》調查顯示,學歷越高的人,和家人交流越少,自我滿意度也越低。岳剛德教授表示,在工作、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人們最好的心理支持正是來自親情和家庭,多跟家人進行交流,對緩解壓力有很大幫助。

但很多家庭卻忽視了這一點,包括他自己:"也許你會告訴我,像媽媽給孩子輔導作業是交流,但是,這種不叫交流。因為交流它是一個互動的、是一個雙方的。那麼,媽媽輔導孩子的作業,應該是一個工作。所以中國的多數家庭,沒有一個彼此之間的一個成員之間的交流,時間在減少。我想的話,從我個人的家庭經驗應該是存在的。"

岳剛德教授說,農村留受兒童的感情交流問題更令人擔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歲及以下的兒童。
江蘇省六合八百橋村的一位姓姚的老太太說,她今年70了,兒子和兒媳婦都到外地打工,10歲的孫子就靠她一人料理,她和孫子之間的感情交流總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不光是現在,所以說他的這個內心哪很內怯、很畏怯,感到自己在外面覺得不如人家,所以每天放學他都要到人家去玩,我呢就陪著他。我只能由著他,等他。看他去跟人家小朋友去玩,我怕他一個人在家裡工沒有人跟他玩。跟我相差幾十歲吶。"

江蘇省六合八百橋村的姚老太太說,由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家,她本人文化水平不好,也不能輔導孩子的功課,就讓孩子到同學家做作業:"我帶他到同學家玩,而且他去的同學家,這個同學的家裡非常得好,這個同學本身,這個小朋友本身成績又好,各方面都好。我就給他去接觸這些人。"

岳剛德教授說,2005年5月23日,首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行動研討會"公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是近2000萬人。許多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得到醫治,觸電、車禍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許多留守兒童還成為不法份子侵害的目標:"監護人嘛,他把孩子委託給自己的父母來管理。其實在很多層面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經濟。"

岳剛德教授說,大量的留守兒童與父母處在一種天各一方的極不人道的親子關係模式裡,由於缺乏來自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家庭教育和監管,許多兒童過早地承受著成人社會的各種壓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嚴重問題。他呼籲中國政府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