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抱樸禮謙,知盈虛之道。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如流水,平常心最真,倘若涉世淺,則點染亦淺。《老子》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此是道家之境。做人不可太過曲謹,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處,務謙讓三分之功。尤其是與君子相處,更應行禮謙之道,《論語-裡仁》篇"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所以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滿招損,謙受益",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知盈虛之道,才能適時而動,運天地於掌中,仁人心地寬舒,容納眾生萬物,盈則思虧,虛時不餒;此為為人處世之道,亦是享受生活的通幽之徑。
--修身養性,超然物外,學萬法自然之術。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尤以自卑心理為甚,但"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彩於夏月"所以,潔自污出,明從晦生,登高必自卑,這是我們修身養性的前提。《孟子》曰:"君子超然天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有木石之心,具雲水之趣。人生苦短,只有備心以公,志在天下,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自然界的眾生萬物都有營生之道,人亦是苦樂之間,得失兩具,若不保持一份自然恬淡的心情,不知儒家中庸之道,便會深陷其中,不復自拔,須知人生無長,不可虛度,天地有萬古,人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所以我們不應常有莊周"夢為蝶,蝶為夢"的嘆息;而應學梅苦寒更幽香,似劍磨礪顯鋒芒。
--學以致用,立業種德,成大有為之才。
"讀書之樂無竅門,不在聰明只在勤"有一份耕耘才能有一份收穫。古人讀書治學之道有很多精闢的論述,除明白文之精髓所在,最主要的是躬行致用。孟子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要知道"天地萬物,皆是實用"所謂立業種德即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把酒臨風,心曠神怡,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豪言壯語,這便是一代豪傑的情趣。大丈夫應有大作為"雪月讀書,登高心曠"只有大道行於天下,才會讓自己有安身立命的根基。
--功業成敗,明志致遠,保寧靜淡泊之心。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而仁至"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莊子-逍遙游》裡說:"至人是無己,神人是無功,聖人是無名"歷史上不乏舍生取義,不求虛名的志士:南宋末年,叛賊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否則只有一死,文天祥書《過零丁洋》與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以表寧死不屈之心,真正做到了"關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獨坐省察內心,你會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聖人之心常靜如止水,純若璞玉,這應是君子達觀的高尚情操所在。
--歸真返樸,動靜淡雅,達物我兩忘之境。
其實,要人返回真樸之境,並非難事,只要心存善心。古語云:"天道無私,常與善人"善是立人之本,人若沒有了善念,極易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佛經》說: "日月照諸花,無有恩報想;如來無可取,不求報亦然"善心永駐,人間常春。說起動靜淡雅,水流而靜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知機。 只有動靜合宜,方可出入無礙。物我兩忘是佛家至高之境,也許臥雲弄月,絕俗超塵是我們難以企及的,但在心中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掃一方淨地,待走過叢棘,疲倦之時,游弋其間,也會得到人生的片刻悠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心事挂心上,便是人間好時節。"三生石上,緣分自定,人生之事是不可強求的。常記得"得之,水到渠成,本就非我莫屬;失之,泰然處之,本就非我所有。"如同菜根,菜之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但味有根發,根厚則味厚。菜根人生便是厚培菜根而出人生之味,我輩來品這人世之味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明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