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國末年開始,書名漸受重視。目前已知最早自命書名的,當為秦相呂不韋所編的《呂氏春秋》。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群書,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圖書整理、編 目工作,書名受到系統關注,如劉向就把內容相同而名稱不同的《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統一定名為《戰國策》。書籍數 量積累漸多,因此,專以書目著錄為內容的作品也煌然成篇,劉向父子的《別錄》、《七略》(已佚)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就是最早著錄書籍的著作。這時書名雖得到關注,但一些古籍仍然沒有書名。如司馬遷所寫的526500字的大著完稿後,就沒有書名。東方朔稱其為《太史公》,而時人又稱《太史公記》或《太史公書》等。"太史公"是對司馬遷所任官職的尊稱,並不能稱為書名。直到魏晉以後,才因該書中多次出現"史記"一詞而最終定名為《史記》。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漢代以後這種現象就不多見了。
漢魏以後,私家著述蔚然成風,學者著書無不自撰書名。許多書名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使作品錦上添花。這些書名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與作者有關,一類與內容有關。
與作者有關的書名,多為表示著者和作品的關係,在古書中運用得很普遍:
一是以作者的姓、名、字、號命名的。如唐代杜審言和李商隱的集子分別稱作《杜審言集》、《李商隱集》,元代關漢卿的戲曲集名為《關漢卿集》等;西漢的揚雄字子雲,作品集因之名為《揚子雲集》;"漁洋山人"是清代王士稹的號,他的詩話就被名為《漁洋詩話》。
二是以作者曾任過的官職或封號、謚號命名。東漢的蔡邕曾任中郎將,其文集即名為《蔡中郎集》;三國魏嵇康當過中散大夫,他的詩文集就叫《嵇中散集》;唐代韋應物曾做過江州和蘇州刺史,他的詩集就命名為《韋刺史詩集》(又名《韋江州集》);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封號是"魯公",他的文集就被命名為《顏魯公集》;宋人林逋,私謚和靖,詩集名就叫《林和靖詩集》;明代于謙死後被謚為"忠肅",其詩文集即被名為《於忠肅集》。這是古人為抬高作者身價的一種命名方式,在古籍中佔一定的比例。
三是以作者籍貫、生活地以及讀、著書場所命名的。如唐代韓愈祖籍在昌黎(遼寧義縣),因而書名叫《韓昌黎集》;宋代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集因稱《王臨川集》;宋代陸游曾在四川做官十年,十分熱愛蜀地,就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北宋沈括晚年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所以將在其間寫成的百科性筆記定名為《夢溪筆談》;明代湯顯祖,家有玉茗堂,他的作品集就名為《玉茗堂全集》;清代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亭,取名"聊齋",過路人只須講講故事、傳聞便可享用茶水,蒲松嶺將聽到的奇聞異事整理成文,就是《聊齋誌異》。
四 是以與作者有關的時間命名的。如唐代自居易和元稹的詩集都是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結集的,所以分別名為《白氏長慶集》和《元氏長慶集》;宋仁宗嘉祐年間,歐陽 修曾力推蘇洵的詩文,使蘇洵文名享譽天下,所以蘇洵就將自己的詩文集題名為《嘉祐集》,以紀念自己見賞於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往事。
五 是以書名寄寓作者的情志。如南宋文天祥就將被俘逃離元營南歸途中所寫詩集命名為《指南錄》,喻示了他的愛國之心永遠像指南針一樣,忠於南宋朝廷;明人熊人 霖在浙江義烏受災後去當地做官,披星戴月地為百姓做事,就將在這期間所寫文字結集為《星言草》,抒發了自己的拳拳愛民之心;而《雲煙過眼錄》、《閑情偶 寄》、《碧雞漫志》等書,則都在書名中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意趣。
根據作品內容起書名的現象也很普遍。這類書名開門見山地揭示全書內容,可方便讀者通觀全書:
一是以全書意旨命名。《論語》有"子不怪、力、亂、神"的說法,古代讀過《論語》的人很多,看到"子不語"三字,就知道後面隱去的是"怪力亂神",清代袁枚就把自己的一本講神鬼怪異之事的書取名為《子不語》;《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就在《文心雕龍•序志》中以"為文之用心"和"雕縟成體"來釋義"文心"、"雕龍",一語道破了全書的核心所在。 二是以書中主要人物命名。如明代小說《金瓶梅》書名,就是取書中幾位女主人翁潘金蓮的"金"、李瓶兒的"瓶"、龐春梅的"梅"組合成的;明末清初湧現出一批才子佳人小說,其中相當一部分作品的書名是模仿了《金瓶梅》,如《玉嬌梨》、《平山冷燕》、《金雲翹傳》、《春柳鶯》、《雪月梅》等。
三是以書中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命名。如《西廂記》就是以張生和崔鶯鶯愛情故事發生的地點來命名的;而《宋史》、《明史》等史書都是以所記錄事件發生的時代命名的。
此外,文化發展對書籍命名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是按著作體例命名。在古籍中,許多書籍就是以古代的書籍分類命名的,如集部中就有許多直接以"集"命名的書籍。四部中的經書如《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毛氏故訓傳》等是闡明經義的書;《魯故》、《韓故》、《齊孫氏故》是以時言解釋古語的書;《大學章句》、《參同契章句》、《禮記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書。著述體例的不同,使得書名有所差異。
二是按文學樣式命名。"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賈誼的《吊屈原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張衡的《歸田賦》等,都是以體裁命名的;古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說,在書名上十分香艷,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如《繡榻野史》、《香閨秘記》、《花下緣》等。
三是按詩文、學術流派命名。唐代詩人韓僵的《香奩集》,就因他是辭多綺羅脂粉之語的"香奩體"詩派代表作家之一;北宋詩人楊億、劉筠等人的詩作追求詞藻、堆砌典故,是"西昆體"詩派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們的唱和集就名為《西昆酬唱集》;南宋刻書家陳起刊匯南宋"江湖詩派"詩人的作品集,就名為《江湖集》。
四是以典故命名。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有"學如牛毛,成如麟角"之句,唐代王棨借用此典,將自己的集子取名《麟角集》;《莊子•秋水》中有"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宋代周紫芝就取此典,把自己的作品集取名《太倉稊米集》。
我國許多古籍的書名立意巧妙,讓人玩味不已。從傳世的古籍書名裡.分明可見古人精神發展的軌跡,觸摸到跳動的古代文化脈搏。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古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