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給中國最醒目的警示
迪拜危機震驚了世界。它對中國的全部意義在於:以自己的現身說法,警示中國:任何一個過於倚重房地產的經濟體都必然走向崩潰。
2009 年8月3日,我在《依賴房地產為何總是難逃崩盤?》一文中,引述了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黃衛平教授的觀點:"在這個世界上凡是靠房地產拉動的國家,結果沒有不是崩盤的,世界老大美國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結局是崩盤;世界的老二日本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結局是崩盤;世界經濟中間早已把中國的房地產列為崩盤之列,這次下滑完全歸結為錯誤的房地產政策造成的。在世界上大概只有德國逃過這一劫,凡是這個地球上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國家結局都是崩盤,尤其當房地產和金融緊密結合成為一種金融衍生工具時,不崩盤那簡直就不是經濟。"
依靠房地產業,迪拜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一顆耀眼的明珠。受此鼓舞,更多的資金湧向迪拜,金融與房地產的捆綁式發展,締造了一個輝煌的神話。迪拜,真的可以打破倚重房地產業發展而不崩盤的宿命嗎?
沒有。
當泡沫累積起來時,人們談論的不是泡沫下面有多少啤酒,而是泡沫還能吹多大,但是,當突然有人開始關注泡沫下面還有沒有啤酒時,泡沫的破滅之日就臨近了。
隨後,迪拜房價暴跌。與去年的高點相比,最多的已經下跌70%。驀然回首,許多豪華樓盤已經成為爛尾樓,以房地產業構築起來的王國,如此的脆弱和短命。
迪拜從明珠瞬間隕落。
中國房地產業與金融的捆綁,比迪拜更嚴重。根據央行發布的報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業性房地產貸款餘額為6.21萬億元,如果算上房地產業的社會集資,數額更大。而龐大刺激經濟計畫所耗用的資金更為驚人。國內學者研究認為,2010年,我國地方債務的總額將超過10萬億,而國內的研究機構則認為可能超過13萬億--這僅僅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還沒有計算中央的債務。
對照歷史,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
回首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密集的基本建設投資後,留給了銀行超過3萬億的壞賬,大型國有銀行處於破產邊緣--而那個時候的基建規模比現在要小得多的多。中國為瞭解決這3萬億壞賬,付出了巨大代價。先後通過發行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金、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外匯儲備註資等方式,最終使這些大銀行擺脫危機,並包裝上市。令人痛心的是,賤賣資產,低價引入的海外戰略投資者最終成為投機者--他們在賺取巨額利潤之後溜之大吉,而中國不得不重新面對未來的危險。
4萬億救市計畫,及地方政府高達18萬億的龐大基建計畫,使得中國成為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基本建設投資最瘋狂和密集的國家,而這個計畫之後,必然是超過上世紀90年代的更可怕的壞賬!
我們真的能夠走出過於倚重房地產必然崩盤的魔咒嗎?
中國現在最大的一個隱患是:嚴重依賴房地產,嚴重依賴民生行業的發展--推動GDP增長最快的力量居然來源於民生領域,而民生領域恰恰是政府應該做好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這正是GDP雖然快速增長而民眾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的根源所在。
要豪華的數字,還是要民生;要表面的奢華,還是要民眾的幸福......這不是哈姆雷特要面臨的問題。當中國的物價絕對水平超過歐美,以擠壓民生為代價支撐起來的增長模式還有多少空間可施展?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還能持續多久?當財政部規定"企業按月按標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時,實際上開創了對福利徵稅的一個惡劣先例。當幾元錢的飯補也成為徵稅的目標,實際上在預示著為了完成基建投資而對資金籌集的迫切和焦灼。
迪拜,以自己的慘痛給了中國一個警示,但中國未必買賬,因為,它已經踏上不歸之路。
迪拜,只是未來中國某一時刻的縮影,當即使最強大的干預力量再也不能推動房價的上漲,當所有的優質資源在房地產、在其他民生領域耗盡,等待這個經濟體的將是什麼。不敢想像,因為,我確切地推導出了它未來的趨勢......現在所能做的,只能是祈禱上天,啟示決策者,盡快採取措施,應對未來的危機,以民生為核心,走民富路線,實現民富國強。願上天垂憐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
於 2009年11月30日零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迪拜
來源: 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L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