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晨光法國報導】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歐洲各國都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曾有十幾萬中國勞工默默無聞地參與一次大戰的後勤工作,更有數千名華工客死他鄉。
年輕時代的張長松和法國女孩路易斯
張瑞哈先生(Gerard Tchang)和妻子
為了不讓這段歷史被遺忘,看中國記者採訪了張瑞哈先生(Gerard Tchang)。張先生的先父張長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和十幾萬中國勞工一起來到法國,參與法國軍隊的後勤工作,並被送往前線。戰後他和法國姑娘路易斯結婚,並在法國安家立業。
每天收入2.5法郎
來到歐洲西部戰線的中國勞工
張先生說,他的父親是江蘇清江人。1917年被法國招募為勞工來到法國,合同期是5年。他在巴黎西北郊的Conflans Saint Honorine河港碼頭工作,參加為法國東部皮卡第(Picardie)前線部隊提供給養的任務。和當時英國集中軍事管理華工的做法不同,法國雇佣的中國勞工被分派在全法各地需要軍事後勤工作的地方,所以和當地人有比較多的接觸。當時他的父親學會了法語的聽說,但不會讀寫。合同規定華工每天的薪水是5法郎,但扣去食宿費、服裝費、工傷保險費後,拿到手的就只剩2.5法郎。
根據張先生獲得的一封信件,1918年法國軍隊的司令要求派遣1000名中國勞工到東部前線。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父親被派遣到東部前線拉馬恩省(la Marne)的Suippes鎮工作,幫助法國部隊挖掘戰壕、搬運和掩埋屍體、排除地雷、運送炮彈等。在前線每天拿到手的實際收入被提高到3.5法郎,這是部隊裡的最低標準。
和法國姑娘路易斯的跨國婚姻
戰後的1920年,張長松來到法國中部涅安夫(Nièvre)省的一家修理軍事設施的軍工廠工作。在這個時候,他邂逅了法國女孩路易斯,他們雙雙墜入愛河並結婚。是愛情的力量使張長松想留在法國,由於他有軍工廠的工作,獲得了繼續在法國居留的權利。1923年,他申請到拉馬士(La machine)的煤礦工作,當時在那裡工作的還有30多位中國勞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47歲的張長松和兒子羅傑一起奔赴阿爾薩斯前線參加抗德游擊隊。張長松先生由於參加了兩次大戰,獲得法國國防部頒發的兩塊法國紀念獎章(Médaille commémorative française)。
張長松和路易斯生育了13個孩子,目前有10名在世子女,分別居住在法國、美國和加拿大。根據張瑞哈先生的回憶,他的父親非常勤勞,從煤礦退休後由於還有三個孩子要撫養,又參加公路維護工作。
雖然常居法國,張長松先生對中國一直很懷念,時常想回國看看,但一直沒能成行。他晚年在法國拉馬士,當時該市的其他中國勞工,要麼回國,要麼過世,周圍已經沒有中國人了。家裡人也都說法語,沒有人可以說中國話,但他在睡午覺夢囈時,家人聽到他說的還是中文。
華工成為第一批大規模移居法國的華人
並不是所有中國勞工都像張長松先生那樣幸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14萬華工來到英法兩國,從事軍隊後勤工作,有的工作條件很艱苦。一部分華工被送上了戰場,直接在德軍的炮火和轟炸下從事挖戰壕、搬屍體等工作。幾年中,大約有6000名中國勞工死於疾病、敵人的攻擊或者惡劣的醫療條件。
在法國北部Nolette和Noyelles的英軍公墓裡,各有800多座華人墓碑。
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北洋政府為了提高在國際社會的地位,積極協助協約國中的英、法、美、俄在中國招募勞工,參與軍隊後勤工作。
在勞工行列中雖然混有學生、失業的普通公務員和有低文憑的人出現,但被英國人和法國人運送到法國的中國勞工大部分都來自貧窮的農民家庭,特別是來自山東農村的貧困家庭。5年的長期合同和每天穩定的收入對他們來說很有吸引力。
到達西線戰場的中國勞工,有9.5萬人被分配到英國軍隊,3.5萬人分在法國軍隊,1萬人為剛剛參戰的美軍服務。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戰地後勤,比如維修道路、營房,挖掘戰壕,裝卸彈藥,救護傷員,掩埋屍體,也包括進入英法工廠服務。當時中國勞工僅僅被視為廉價勞動力,他們是被人歧視的苦力,甚至不允許隨便離開營地。
1917年8月中國政府正式對德宣戰後,這些華工被大批送往前線,部分華工加入法軍,直接參加戰鬥。
當時法國社會黨人馬里尤斯•穆泰(Marius Moutet)說:"在這段歷史中值得被牢記的就是中國政府明確想要積極參戰的良好意願,而這場戰爭是關係到法國自身存亡與否的。這種參與是非常珍貴的。數以千計的中國人在我們的工廠中工作,使得我們可以在軍隊中雇佣同樣數量的法國工人。"
1919年戰後,華工被陸續遣返回國,但實際上回到中國的只有11萬人,很多人回到中國後和以前一樣貧困。另有3000多華工因找到其它工作或和法國人結婚而在法國定居,成為第一批大規模移居法國的華人。
1998年,法國政府在巴黎13區中國城內豎立了一座"中國勞工紀念碑",碑文用中、法兩國文字鐫刻著:"公元1916年到1918年,14萬華工在法國參加盟軍抗戰工作,有近萬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抗戰勝利後,其中3000人從此定居法國,在巴黎、里昂車站附近形成第一個華人社團。"
1919年參加凡爾賽和會的中國代表,根據中國勞工在戰爭中對協約國方所作出的貢獻,希望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代表提出了收回被德軍強佔的山東半島、取消日本強加給中國的《二十一條》等要求,但遭到拒絕。凡爾賽和會的結果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抗議,從而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
幫助華工後代赴法掃墓
去年張瑞哈先生到中國威海參加國際中國勞工論壇會,遇到很多在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的後代,其中有些人很想來法國祖先的墳上掃墓。
回到法國後,張先生寫了封信給法國政府要員,希望能讓中國勞工後代在2008年一戰停戰日之際,到法國來為祖先掃墓。兩週後,法國外交部和張先生取得聯繫。
在法國外交部的幫助下,這些後代很快獲得了簽證,並於去年停戰日之際來到法國,找到了位於法國北部的祖先墓地。
然而並不是所有捐軀法國的華工的後代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能夠來到法國找到祖先墓碑,而且很多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個號碼。
目前,張瑞哈先生已經退休,他開始逐漸地整理有關他父親和一戰華工的歷史資料,為的是不讓子孫忘記這段歷史。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專訪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